基层“小案”承载着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最真切的期盼,也是人民群众感知公平正义的“第一窗口”。近年来,连山检察院始终秉持“小事不小看、小案不小办”的理念,将一起起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小案”作为检验司法为民的试金石,于细微处显担当,于民生处践初心。
让司法有力度更有温度
2019年至2024年间,被告人甲某某、乙某某夫妻为提升糍粑口感,销售含非食品添加剂硼砂的食品,金额达2万余元。检察机关依法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法院判处二人有期徒刑、罚金,并公开道歉。
办案中发现,被告人家庭经济困难,夫妻二人以制售糍粑维生,还需赡养患病老人和抚养三名子女。承办检察官意识到,若机械适用经济赔罚,很可能导致这个家庭陷入更大困境。
硼砂案调解现场。通讯员供图。
硼砂案调解现场。通讯员供图。
“我们不希望司法成为压垮一个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办案干警说,这个案子的赔偿方式要灵活一点,否则既难见效,也有违司法初衷。为推动问题解决,经报上级检察院批准,连山检察院与法院及有关部门进行了多次会商研究,创新探索采用“劳务代偿”这一替代性执行机制,有效破解公益损害赔偿执行的现实难题。最终,经多方调解确定,由夫妻二人在有关部门监管下,通过参与食品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事务和劳务服务的方式,折抵公益损害赔偿金。在代偿过程中,有关部门将对两人的劳务执行情况进行记录,评定代偿执行情况。
让救助有时效更有实效
连山检察院以技术创新应用推动司法救助工作提质增效。干警借助人工智能编写自动推送代码,实现12309平台信访信息实时直达承办人邮箱,构建起司法救助快速响应机制。
谢某某的丈夫因交通肇事离世,自己也疾病缠身,医疗开支沉重,生活陷入困顿。在村委会了解到12309平台后,她尝试提交咨询。系统瞬间捕捉到这一求助信号,检察官当天即致电响应、上门协助,仅用3天就完成3万元司法救助金的发放,比原流程缩短7天。“没想到在网上咨询后,检察官这么快就联系我了!”来电时谢某某感动说道。
检察干警表示:“在与群众相关的每一个环节中,我们都在积极探索更便捷、更高效的服务方式,不论是技术创新、流程优化,还是人性化沟通,都致力于让司法服务更加可及、更有温度。”自技术创新应用以来,连山检察院司法救助案件平均办理周期由10天大幅压缩至最短3天,救助覆盖率提升40%。
让回归有路径更有希望
“让迷途者找到归途,不仅要依法矫正,更要助其安身立命。”连山检察院聚焦社区矫正对象中“家庭困难、无力缴纳罚金、就业无门”等特殊群体,联合县司法、人社等部门及本地企业,共同构建“靶向就业帮扶”全链条机制,以暖心帮扶助力社矫对象回归社会。
在帮扶社区矫正对象张某某的过程中,检察官发现其家庭负担沉重、无稳定收入,又因缺乏技能屡次求职失败,逐渐产生消极情绪。为帮助他重拾生活信心,连山检察院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联合县司法局、人社局多方沟通协作,筛选匹配出环卫保洁、小区安保等一批低门槛、易上岗的岗位,并协调县环卫公司,说明其特殊情况,争取放宽面试要求、提供岗前培训。最终,张某某成功入职环卫保洁岗位。
入职不是终点。检察官也持续开展回访工作,协调企业安排老员工“一对一”带教,帮助其快速适应环境、稳定就业。通过“需求摸排—岗位对接—入职保障—跟踪回访”全程协调,系列举措不仅切实解决了矫正对象的生存难题,也让他们通过合法劳动重塑尊严、履行义务、回归正途,有效防范再犯罪风险。
司法的力度与温度,正是蕴藏在这一个个关乎民生的细节之中。连山检察院从“小案”办起、从细节做起,用“劳务代偿”平衡法理人情,以技术提升司法救助质效,用精准帮扶助力迷途者回归社会。
记者:彭勇珍 通讯员 周颖恩
编辑:黄永聪
校对:曾智丽
编审:李诚
编委:蔡鸿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