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行阳山县秤架、岭背、青莲三乡镇,一水一古道,察地理溯古,访人文寻脉,知往鉴今。考三地沿革,明属常岁(赏岁)之乡,清归典史(捕属)所辖;唐宋时,青莲设“清泷镇”,系千年古镇,而秤架、岭背,民国三年(1914年)始置区,等同今乡镇建制,可见地方制度嬗变之迹。
青莲水,一称岭背河,古名淘江,系连江最大支流,属北江水系。其源出石坑崆,在粤之阳山、乳源与湘之宜章三邑交界处,初与黄龙桥水合流,名秤架河;复与黄坌水相汇,始得青莲水之名。流经秤架、岭背、黄坌诸乡镇,终至青莲镇而注入连江。
秤架瑶族乡,地处崇山峻岭之间,峰峦叠嶂,逶迤连绵。甲坑、黄沙坑、东坑(粤北方言称溪为“坑”)三水交汇,成秤架河,分东岭、西岭、天门岭三域。乡域海拔均高583米,太平洞高至980米;更有粤岳之巅石坑崆,巍然1902米。全乡广袤566平方公里,约占阳山县六分之一。
秤架瑶族乡善美康桥
秤架瑶族乡善美康桥
“秤架”之名,其来何处?乡老传云,旧称牛子营埠,初立于淘江水西之沙冈,后迁水东,遂更今名。民国时,古榕下设大陂码头,舟楫经青莲中转,远通穗城。火水、生盐、洋货自广州而上,柴炭、药材、山货由秤架而下。码头置公秤一杆,木杆石权,凡装卸必以此秤,“秤架”遂得其名。
沧桑几度,昔之秤架河,今已成溪涧,蓄水才复现“河”景,然舟楫之迹何寻?水势虽敛,其源丰沛如昔。自甲坑一级水电站起,沿河建电站凡60座,装机容量14万余千瓦,岁发电5.5亿万度。阳山荣膺“中国农村水电之乡”,秤架居功其半。昔年河湍潭深,乡民犹忆:1950年,南下大军20战士,自大陂渡河清剿残敌,适逢河水暴涨,舟触礁而沉,11人殉国,忠骨葬于秤架烈士陵园。
秤架河谷多古物:新石器晚期石钺、战国青铜矛、汉墓遗存,皆蕴其间。古时秦军出骑田岭而下,或取道此间山隘,合乎天时地利。
三拱廊桥横跨秤架河,名为“善美康桥”。上建五亭廿八廊,全以杉木榫卯相构,不着一铁。既可遮阳避雨,亦成乡民摆卖山珍草药之所。斯桥已成地标,远近闻名,游人争摄,播客直播,络绎不绝。
另有英明村廊桥,沿岸而筑,不跨河道,实为村之标志。桥头酒旗风飘,村人鬻卖米酒。村名“英明”,亦有来历:“农业学大寨”时,秤架生产队踊跃,超额纳粮,名列前茅,获韶关地委表彰,奖手扶拖拉机一台。遂更村名为“英明”,寓尊崇领袖之意。
落桥阶即秤架老街,旧铺连椽,街长一里有余,犹见昔日商贾辐辏格局。有心人统计,民国时曾有商号58间,行业纷杂,乃至赌馆烟寮暗娼,亦混迹其间。今已统一修葺,门庭改观,原貌难复。园丰楼、人民礼堂旧址皆翻新。偶见老铺闭户,萧条冷清,市集早已迁至对岸大陂。大半个世纪流转,秤架街已“摇身”为英明村小组。
环村沿河建观光绿道,依陶江两岸自然景致,顺堤而成。绿道串联英明老街、河堤碧径、大陂榕树公园诸景,遂成一河两岸风景区。依省旅游风情小镇之规划,特色定调为“瑶乡风情、闲趣体验、骑行漫步、农景游赏”。
秤架森林覆盖率高达97%。干坑村古树公园内存古树299株,其间草木丰茂,飞瀑流泉,生态完备,物种纷繁,荣列“广东十大最美古树群”。乡人发展林下经济,种植灵芝、高山茶、铁皮石斛、五指毛桃等山珍,特色农林产业日兴。
依托广东第一峰景区与南岭国家公园,年接待游客逾10万人次。昔以秤衡货,今以绿生金;昔凭舟楫通津渡,今倚云山迎客来。
撰写:潘伟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