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英德市基层卫生院一度面临医疗服务单一、群众信任度不高等发展困境。面对困难,英德市积极探索基层医疗改革发展新路径,巧妙运用“中医康复”与“医防融合”这两把“金钥匙”,成功破解发展难题,显著提升了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和群众满意度。
位于九龙镇一村子的中医阁。清远日报记者 钟履双 摄
位于九龙镇一村子的中医阁。清远日报记者 钟履双 摄
做强中医康复
面对以往“大病治不了、腰腿痛等小病不会治”的尴尬,英德市各基层卫生院没有选择与上级医院拼设备、比规模,而是将重点转向了需求巨大、特色鲜明的中医康复服务。2015年开始,英德市着力推进卫生院中医馆建设,通过引进和培养专业中医人才,配备必要的中医诊疗设备,推动中医优质资源下沉,将基层卫生院中医科从辅助科室建设成了核心骨干科室。
中医夜市。通讯员 供图
中医夜市。通讯员 供图
“大洞镇是英德最偏远乡镇,过去很多患有颈肩腰腿痛、中风后遗症、慢性病调理等问题的居民,不得不往返奔波于七十公里外的市区医院。”大洞镇卫生院院长刘剑飞回忆。为了解决偏远乡镇群众“看病远、看病难”问题,英德市卫健局力推优质资源下沉,从二级医院九龙卫生院选派一名优秀医生谭湘雲帮扶大洞卫生院。
“去年谭湘雲医生来后,引入皮内针、手指点穴、中医熏洗等中医适宜新技术,我院中医服务能力与业务量实现显著提升。今年前8个月中医科业务量比去年同期翻了三倍。”刘剑飞介绍道。
中医夜市。通讯员供图
中医夜市。通讯员供图
如今,走进大洞镇卫生院中医馆,浓郁的中草药香扑面而来,针灸、推拿、艾灸、拔罐、理疗等中医适宜技术服务一应俱全。“现在不用出远门,在镇上卫生院就能做很好的康复治疗,医保报销比例还高,既方便又省钱!”一位正在接受针灸治疗的大洞村民点赞道。
目前,中医馆覆盖英德全市25间卫生院。中医康复服务的开展,不仅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也为英德基层卫生院带来了稳定的病源和口碑,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真正成为了吸引患者的“磁石”。
做细做实医防融合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推行十几年来,老年群众对服务的获得感不强,经常抱怨‘年年都来抽一次血,也查不出什么大问题’。”英德市卫健局有关负责人坦言。
近年来,英德不断丰富“医防融合”内容,提高家庭医生签约率,明确临床医生、公卫医生、护士、乡村医生等构成的家庭医生团队每月进村入户,为签约居民,特别是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提供定期随访、健康监测、用药指导、生活方式干预以及便捷的转诊服务。今年,桥头镇卫生院派出年资较长的临床医生进村去为老年人解读体检报告、分析病情、提供治疗方案后,改变了以往群众对家庭医生团队“重防不重治”的印象。
位于英红镇一村子的中医阁。清远日报记者 钟履双 摄
位于英红镇一村子的中医阁。清远日报记者 钟履双 摄
而一位在鱼湾卫生院住院的慢阻肺老人介绍,去英德市区医院治疗效果跟在镇卫生院差不多,在卫生院一边住院治气喘,一边理疗腰痛,很方便,以后不想跑那么远去市医院了。据了解,鱼湾卫生院今年推行“细管理、强服务”改革。对内细化医疗管理,通过加强慢病门诊、建立医疗总值与中西医融合诊疗制度、开展自查和专家指导等措施,提升诊疗能力。对外推动服务“关口前移”,开展“中医夜市”、入户义诊、健康课堂等活动,将中医药和公卫服务送至群众家门口,有效增强信任、打通“最后一公里”。中医科业务同比增长85%。“治未病”理念与公卫预防职能高度契合,康复服务融入慢病管理,盘活了卫生院资源,提升了服务内涵。
“中医康复”与“医防融合”相辅相成,共同作用,激活基层医疗“一池春水”。据统计,英德市基层卫生院的门诊量、住院人次止住下滑回升至去年水平,逐步走出了发展困境,展现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记者:钟履双 通迅员 胡川英 胡元国
编辑:洪会强
校对:黄子璐
编审:周东辉
编委:廖武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