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点题,大会决议激活边角“沉睡”资源;支部破题,化零为整落地“分散”车位。在清城区源潭镇金星村委会下马村,曾经散落在村庄角落、大小不一的零星边角地,如今因地制宜“嵌”入了20个标准停车位。这些“见缝插针”式设置的停车位,不仅有效缓解了村内“停车难”的燃眉之急,每年还可为下马村小组集体稳定增收约3万元。
村民议事会“点题”破局
下马组内道路相对狭窄,随着车辆增多,近年“停车难、停车乱”问题日益突出,影响通行安全和环境秩序。同时,村小组集体收入来源有限,制约了公共服务的提升。如何破局?盘活村内那些被遗忘的零星边角地成为突破口。
村民大会讨论如何高效利用分散的闲置边角地。通讯员供图
村民大会讨论如何高效利用分散的闲置边角地。通讯员供图
一场在金星村党总支书记马汉常倡议和组织下的下马村村民大会,让大家的心聚在了一起。“家门口那块小空地,能不能利用起来停车?”“东头那块三角地荒着也是荒着,整平了多好!”“集体有了活钱,才能给大家办实事!”……会上,村民们热烈讨论,聚焦于如何高效利用这些分散的“巴掌地”。经过充分民主协商和表决,大会一致通过决议:科学整合村内多处闲置边角地,因地制宜建设分散式公共停车位,所得收益全部纳入村小组集体收入。
将分散在不同位置、权属可能涉及多户的零星地块整合利用起来,协调难度不小。马汉常深知其复杂性。于是他带领村干部,拿着规划草图去到涉及村民家中,逐一耐心解释:在哪里设置几个车位、如何保障进出便利且不影响周边、收益如何产生并确保专款专用。一笔笔算清经济账和民生账,反复强调所有收益都将用于解决村民最关心的实际困难,并承诺全程公开透明。
“整合这些边角地,不是为了好看,是为了解决大家的停车烦心事,更是为了给集体‘造血’,让我们有钱给村里办更多实事、好事!”马汉常的务实态度也赢得了村民的理解。在村干部的细致沟通和党员干部带头支持下,村民们的疑虑逐渐消除,共识得以凝聚。最终,分散在村内多处的、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零散边角地成功实现“化零为整”,为分散式停车位的建设铺平了道路。
闲置地“生金”解两难
方案确定后,建设迅速推进。在马汉常的统筹和村民的配合下,施工队伍根据不同地块的形状和大小,科学设计,见缝插针地进行平整硬化和规范划线。很快, 20个标准停车位如同“星点”般,巧妙地分布在下马村内多个合适的点位。
这些分布在村民房前屋后、路口转角的关键停车位投入使用后,有效满足了需求,每年可为下马村小组集体带来约3万元的稳定租金收入。这笔源自“碎片土地”的宝贵资金,也专项用于村中改善公共环境、基础设施维护及开展公益事业。
下马村的分散式停车位。通讯员供图
下马村的分散式停车位。通讯员供图
看着曾经荒废杂乱的边角地变成了干净实用的停车位,并且开始为集体“造血”,村民们切实感受到了变化。“以前车没地方停,愁得很。现在好了,家门口多了车位,方便多了!更没想到这些零零碎碎的小地方,聚起来真能给集体‘生钱’,以后村里修修补补、搞点小建设就有底气了!”村民马大伯高兴地说。下马村村小组组长马金满也深有感触,这次整合不容易,村民大会定的方向对,干部执行有办法,“这20个分散的停车位,解决的是大问题,凝聚的是大伙儿的心!”
下马村在盘活闲置边角地方面已积累了成功经验。目前,该村总计整合边角地2000平方米,除了停车位,还建成深受村民喜爱的篮球场和文化室。马汉常介绍,乡村振兴需要“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精细功夫,这次下马村探索出的“碎片土地整合利用”模式,也为被资源约束的乡村提供了有价值的乡村治理经验。
记者:叶慧勤 通讯员 梁家琪
编辑:黄永聪
校对:吴婷婷
编审:刘厚斌
编委:廖武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