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村公司如何强村?阳山探索出这四把“钥匙”

清远日报  2025-09-28 17:07

在阳山县的田间地头,一场静水深流的变革正在发生。水浪村的千亩李花如雪绽放,游客络绎不绝;松林村的西洋菜基地里,工人麻利地将鲜菜装车发往大湾区;毛崀村的灵芝鸡在林中悠闲踱步,身价不菲……这些生机勃勃的景象背后,都离不开一个共同推手——强村公司。

强村公司,顾名思义,就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独资或参股成立的企业。它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整合资产资源,以资产经营、社会服务等模式运营,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截至2025年9月,阳山已有25家强村公司。它们正在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用品牌、联动、资源和人才四把“钥匙”,实现村村联合、抱团发展,打开集体经济增收、村民致富的大门。

品牌驱动 打造乡村特色产业

“春风一吹,千亩李花就把水浪村染成了雪的世界,游客能从早拍到晚!” 说起“水浪花谷”,杨梅镇水浪村的村民满脸自豪。可就在几年前,这片李花海还只是“好看不能当饭吃”的风景。

改变始于杨梅镇6个村联合成立强村公司,整合当地资源,完善基础设施,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今年初,“水浪花谷”景区正式投入运营,累计接待游客约2万人次,同比增长80%,旅游综合收入50万元,同比增长50%,辐射带动周边镇村经济约200万元。村民们也跟着受益,农舍改民宿,自己当导游,赏花季忙得脚不沾地。

2025年初,“水浪花谷”景区正式投入运营,吸引游客踏春赏花。清远日报签约摄影师 冯国志 摄

2025年初,“水浪花谷”景区正式投入运营,吸引游客踏春赏花。清远日报签约摄影师 冯国志 摄

在江英镇江英村,460亩旱地西洋菜成为当地的“绿色宝藏”。山泉水浇灌的西洋菜鲜嫩欲滴,强村公司看准这一特色,不仅举办西洋菜主题活动,还发展深加工,更将“旱地西洋菜”打造成供粤港澳大湾区的“网红菜”。现在这片菜田年产值超 2700万元,村集体每年能收2.4万元租金,务工的村民每人年收入能有3万元。

片区联动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共赢”

太平镇毛崀村的“灵芝鸡”是当地特色产业的一张名片。这些鸡采用生态散养和低密度平养,喂养脱脂灵芝孢子粉和天然谷物,杜绝使用含有激素、抗生素的饲料,从源头上保障鸡肉的安全与品质。

在乡村振兴组团帮扶单位和红联共建企业的支持下,2023年7月,毛崀村经济合作社与广东润源中天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强村公司,结合当地养鸡传统和企业的灵芝资源,启动“灵芝鸡”养殖项目,并借助华南农业大学科研力量,推动养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

太平镇毛崀村强村公司——清远市芝清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研发的系列清远(阳山)鸡产品。通讯员 江炜婷 摄

太平镇毛崀村强村公司——清远市芝清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研发的系列清远(阳山)鸡产品。通讯员 江炜婷 摄

这种“抱团发展”的模式,在阳山越来越常见。阳城镇通过强村公司模式,以村村联建、村企合作、村社联营等方式实现“公司盈利、集体壮大、村民增收”的良性循环。

比如鱼水村,创建强村公司后联动水口、五爱等村,建起了1400多亩的蚕桑产业集聚区,年产值超千万元。黄竹村的强村公司更厉害,联合元江村后,辐射带动畔水、车路、石坳等村,形成了近6000亩的枸杞菜产业带,年产值超1.5亿元。

2024年,鱼水村集体增收超60万元,黄竹村增收超25万元,周边8个村集体经济平均增收超20万元。

资源整合 唤醒“沉睡”的乡村资产

在大崀镇松林村,800多亩的旱地西洋菜示范基地里,工人们正忙碌地采摘、捆装、搬运。这些西洋菜送到基地配套的冷库分拣中心打包后,迅速发往粤港澳大湾区市场。

松林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黄火炎介绍,西洋菜产业让村民和村里实现了土地租赁收入、务工挣薪金、参与适度规模经营分红、村集体入股分红。

“一地收四金”的背后,是强村公司的助力。松林村通过强村公司流转土地,以“党组织+企业+农户”模式,建成西洋菜示范基地,年产值达2400万元,带动300名村民就业,人均月收入最高达1.1万元,村集体收入增至44万元。

位于阳山县大崀镇松林村的旱地西洋菜种植基地。通讯员 黄文涛 摄

位于阳山县大崀镇松林村的旱地西洋菜种植基地。通讯员 黄文涛 摄

小江镇下坪村则把“红色资源”变成了“致富密码”。这个革命老区1948年打响了阳山人民武装起义的第一枪,可多年来红色历史只停留在史料里。村里的强村公司成立后,深挖历史文化,活化古村建筑,办起了红色研学。

截至目前,下坪村已经承办了11期研学班,开展红色教育活动120多场,接待了1.3万多人,村集体增收近50万元。更意外的是,公司还探索出“红色+绿色”模式,建乡村振兴车间卖农产品,让红色故事不仅能“讲”,还能 “挣钱”。2024年,下坪村还评上了市级乡村运营先行村。

人才带动 让乡村成为创业热土

“要是没村里的支持,我这土特产生意做不了这么大。” 七拱镇的返乡青年陈世维说。他把“富民车间”改造成农副产品集散地,线上线下销售110多种土特产,年销售额破400万元,带动150多户农户年均增收2200元。

陈世维的成功,离不开七拱镇塘坪村、隔坑村等17个村联合成立的强村公司。为了吸引人才,公司不仅靠党组织 “搭线”,还争取到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等政策,让懂经营、愿扎根的人能放开手脚干。

企业家黄志伟就是被吸引来的,他注册的“乡雅仔”丝苗米不仅登上了“清远好风土”平台,还带动周边种了2550亩水稻,年产值达1800万元。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阳山通过“雁归计划”、乡村振兴人才驿站等渠道,让越来越多的人才回到乡村。这些人带着技术、人脉和新想法,加入强村公司后,把民宿、文创、直播带货等新潮业态带进了农村,让老产业焕发了新活力。

 记者手记:强村公司的启示 

从花海飘香的旅游热,到田畴沃野的丰收乐,再到红色课堂的研学火,阳山的25家强村公司正用市场化的“巧劲”,让乡村资源活起来、产业旺起来、村民富起来。这些实践,不仅为阳山的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或许也能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的启示。

首先,乡村振兴需要市场化运作。乡村不乏资源,缺的是有效整合和开发。强村公司作为市场主体,可将分散的资金、土地、闲置宅基地等资源高效整合,打造文旅、康养、研学等多元业态,让乡村资源在市场中找到自身的价值。

其次,联合发展优于单打独斗。乡村振兴不是单个村庄的事,需要区域协同发展。多个村集体联合成立公司,可以发挥“联动纽带”作用,打破村界壁垒,整合更多资源,形成规模效应,降低运营成本。

再次,特色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支撑。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资源优势,关键是如何找准定位,打造特色品牌。强村公司就像“乡村规划师”,一边深谙本土资源禀赋,一边洞悉外部市场需求,能够因地制宜地打造出具有鲜明标识度和持续竞争力的产业品牌。

最后,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吸引和留住人才,光靠乡情不够,更要靠能让其施展才华、共享发展成果的机制。强村公司通过清晰的利益联结,可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政策支持,为人才搭建了干事创业的平台,让乡村成为有价值的热土。


记者:黄慧祯 通讯员 冯兆铭

编辑:李志芳

校对:陈维新

编审:刘厚斌

编委:蔡鸿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