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阳山:聚民意施微策,用“微实事”撬动“大治理”

清远社会工作  2025-08-18 18:16

清远市阳山县大崀镇以广纳民意、汇聚民智为前提,聚焦民生堵点难点问题,在组织各村实施“十件民生微实事”项目过程中,始终把解决群众真实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征集群众急难愁盼诉求,将征集到的意见建议作为项目谋划的“源头活水”。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精心谋划、扎实推进一系列民生项目,让“百千万工程”建设成效真正呼应群众期盼,惠及千家万户。

听民意

从“被动回应”到“主动问需”

让实事清单贴着民心走

“没想到晚上下班了,镇的领导干部还进村入户走访群众,了解我们生产生活的一些困难,还当场和我们一起想办法,心里一下子就踏实了!”包村干部与村民面对面交流,大家围绕村里的道路亮化、灌溉水利、人居环境改善等问题,纷纷踊跃发言、建言献策,提问题、出主意、商对策。

大崀镇坚持把“平安夜话”“阳禺夜话”活动作为倾听群众声音、提升服务水平的重要载体,8个行政村包村领导积极践行“四下基层”制度,以唠家常的方式引导群众表达诉求,认真倾听群众心声,将征集到的群众意见建议收集整理造册,并充分征求“两代表一委员”意见,把散落的民意“碎片”拼成完整的“需求清单”,2025年以来8个行政村各形成“十件民生微实事”共80件。

(镇村干部入户开展“平安夜话”活动)

聚合力

从“单打独斗”到“多方联动”

让办理过程晒在阳光下

进入振民村大围村小组的村道一直以来是泥路,虽然只有短短300米,但受资金等因素影响没有硬底化,村民心里早就盼着能够铺上水泥路。“这一路段,下雨天泥泞不堪,晴天还起灰,给群众出行带来诸多不便,没想到向镇村提了意见后,15天就修好了。”看着村门口新铺的水泥道,振民村大围村小组长徐炎满意地说道。这条曾让村民“雨天踩泥、晴天吃灰”的入村主干道,能快速完工,得益于大崀镇创新构建的“专项资金托底+社会众筹添力+村民参与赋能”三维联动机制。

(主干道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后)

大崀镇和广州市黄埔区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解群众所忧,每年设立50万元的民生微实事专项资金,实施群众关注度高、需求迫切、受益面广、贴近生活、资金量小的惠民项目,快速高效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到项目一线指导)
大围村小组进村主干道硬底化后,乡贤、企业积极参与“微实事认捐”,阳山旱地西洋菜有限公司捐赠100多棵桂花,村民积极出工出力参与种树,如今这些树木已在3个自然村扎根,成为扮靓家园的暖心景致。

(村民参与村道植树)

针对专业性较强的项目,镇政府还建立“部门包联”制度,农业农村办负责指导修复灌溉设施,林业部门负责指导植绿护绿,交管站负责指导村道、桥梁扩宽等,镇纪委定期到各项目一线督导检查,各部门每月召开推进会,晒进度、找问题,抓落实,形成“党委定方向、政府抓统筹、部门强联动、村委抓落地”的闭环,让10件实事件件有人管、事事有回音。

见实效

从“解决一件事”到“温暖一片心”

让民生温度融入发展肌理

民生微实事的“小切口”,撬动的是“百千万工程”的“大民生”。在松林村,修复后的欧屋灌溉渠重新焕发活力,300多亩农田告别“靠天吃饭”,枸杞叶、蔬菜种植有了稳定水源;大崀镇曾屋村小组农田灌溉渠砌上挡土墙,并铺上人行绿道,不仅方便了群众灌溉,村民夜晚散步也舒心多了;新建设的康园中心也成为特殊群体的第二个家;沙田村红星村小组还为3名困难群众修复漏水的瓦顶。

(修复好的欧屋村小组灌溉水渠)

(新建设的康园中心)

“微实事”的推进,源于前期广泛征集群众意见的扎实基础,这不仅激活了基层治理的“一池春水”,更托举起群众的“大幸福”。村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主动投身项目监督、后期维护等全流程环节,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事自己管”的理念。村“两委”干部则在倾听民意、落实民愿的办实事过程中,进一步锤炼了作风,与群众的联系愈发紧密,形成了“征集意见—共同参与—办好实事”的良性循环。


供稿:阳山县委社会工作部

作者:冯健伟

摄影:黄文涛、冯宪森

编辑:龚进

校对:林佳玲

责编:杨伟聪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