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山95后壮锦传承人冀麒宇,让“寸锦寸金”的老手艺焕发新生机

清远日报  2025-08-16 15:05

7岁接触家传壮锦织造技艺,16岁独立设计作品售卖,大学毕业返乡创业......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95后冀麒宇,如今已是第七代壮锦织造技艺传承人,他打造的壮瑶风采锦绣专业合作社让壮锦产品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带动300多户村民用老手艺增收致富。

03:08

从耳濡目染到文化传承,95后扎根乡土守护传统技艺

壮锦是中国壮族传统手工织锦,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福堂镇太平村是连山壮锦重要的发源地,“十月山城灯火明,家家织锦到三更”描绘的就是曾经壮乡人人织锦的全盛时期场景。

第六代壮锦织造技艺传承人钱清华(冀麒宇的母亲)在用传统织机织锦。清远日报记者 江元威 摄

第六代壮锦织造技艺传承人钱清华(冀麒宇的母亲)在用传统织机织锦。清远日报记者 江元威 摄

从小在织机前看着太姥姥、外婆和母亲织锦的冀麒宇,耳濡目染中也对壮锦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从7岁开始接触学习这项技艺,初中时即收集图纹样本并独立设计作品,将壮锦纹样制作成T恤,在连山七月香壮家戏水节上设摊售卖,受到许多游客欢迎。

“填报大学志愿时,我就选了艺术设计系。大学时所有的作业、课程,都跟‘壮锦’的传承结合在一起。我想带领村民们一起,让大家重新看见这项民族技艺。”

2020年,返乡创业的冀麒宇成立了壮瑶风采锦绣专业合作社,通过“三地活化”策略,盘活10余栋乡村废弃住宅,使壮锦织造技艺在废弃宅基地上重焕生机,成功将合作社打造为一个集文化传承、技艺传习、民族服饰、特色美食、非遗民宿、研学旅游、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创意产业园。

壮瑶风采锦绣专业合作社。清远日报记者 江元威 摄

壮瑶风采锦绣专业合作社。清远日报记者 江元威 摄

锦绣非遗馆展出的壮锦作品。清远日报记者 江元威 摄

锦绣非遗馆展出的壮锦作品。清远日报记者 江元威 摄

“壮锦纹样以几何纹样为核心,融入花卉、动物等自然元素以及寓意吉祥的传统纹样。”在合作社内的锦绣非遗馆,冀麒宇介绍起馆内的宝贝如数家珍。馆内的“镇馆之宝”当数太姥姥当年的嫁衣,至今仍保存完好;还有逾百年的家族传承壮锦织布;部分展品曾在中国民族服饰文化展示馆、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展出。

展馆内,冀麒宇太姥姥的嫁衣。清远日报记者 江元威 摄

展馆内,冀麒宇太姥姥的嫁衣。清远日报记者 江元威 摄

冀麒宇对壮锦的钻研和热爱得到母校广东职业技术学院的肯定。在产教融合助力下,与学校共建起一个乡村振兴服务基地,输送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研习壮锦技艺,聚焦壮锦的现代化传承。

 从创新发展到产业蝶变,老手艺在新时代找到新活法

传统壮锦织造有数十道工序,为解决传承困境,冀麒宇对壮锦技艺进行了织机、面料、染色和设计四大创新。

在织机提效上,缩减织机体积、简化织造过程,村民培训7天即可“上岗”;在面料焕新上,增加了生物蛋白纤维,改善了传统面料的厚重感,提升穿着舒适度;在染色创新上,革新传统植物染色技艺,融入新配方,使壮锦颜色从传统的5色增加到220余种,解决了植物染色不稳定的问题;在设计思路上,合作社采集了3万多个民族纹样数据,为非遗设计行业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资源库。

“改造后,工序节省一半以上。过去一件带壮锦图案的衣服手工需三四天,现在一天能做十多件。”

合作社还通过联农带农惠农推动壮锦产品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采用“固定手艺人+分发订单”模式,成功吸收318户村民加入壮锦技艺队伍,帮扶带动近1000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年增收普遍超过5万元。

村民加入壮锦技艺队伍,实现家门口就业。清远日报记者 江元威 摄

村民加入壮锦技艺队伍,实现家门口就业。清远日报记者 江元威 摄

“壮锦织造技艺复杂,很大程度上依赖手工,我们常说‘寸锦寸金’。因此,我们将边角料也利用起来,做成包包、帽子、香囊、抱枕、冰箱贴等文创产品,多维度为村民增加收入。”

冀麒宇介绍,目前合作社开发了非遗研学线路,将壮锦香囊体验课走进86座城市的博物馆及港澳台校园。“每年寒暑假,我们的壮瑶风采非遗旅游区都会迎来一批又一批前来采风学习的学生。”

2024年,随着合作社二期建设完成,冀麒宇联合多方优势资源,还打造“南越锦院”,成立清远壮锦创新中心,推动壮瑶风采非遗旅游区建设,该景区已通过国家3A级旅游景区评审。这一创举入选了“2024年度中国非遗旅游体验创新十佳案例”。

合作社二期建设完成。清远日报记者 江元威 摄

合作社二期建设完成。清远日报记者 江元威 摄

冀麒宇扎根乡土的创新实践赢得高度认可。在广东“百千万工程”中贡献突出,冀麒宇在2025年被评为“表现突出个人”获全省通报表扬,并于今年5月荣获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的“新时代青年先锋”称号,受邀前往北京参加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暨新时代青年先锋奖表彰活动并领奖。

“真正的传承,是让老手艺在新时代找到新活法,让乡亲们在文化根脉中收获稳稳的幸福。”冀麒宇说。


记者:黄馨

编辑:郭然天

校对:吴婷婷

编审:谭清梅

编委:黄扬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