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所高校和清远组CP!围观他们的日常→

清远日报  2025-09-29 17:50

从连州的肿瘤防治中心启用,到清新区的“外国友人看万村”项目走红;从阳山灵芝鸡智慧养殖园的科技赋能,到西牛麻竹笋产业从“卖原料”向“卖科技”跃升......近年来,在广东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背景下,清远市以“双百行动”为抓手,积极联动中山大学等17所高校,精准对接133个校地合作项目,推动教育、医疗、产业、人才等领域深度融合。

为深入推进“双百行动”,今年8月开始,清远还鼓励省职教城院校与各县镇村形成结对帮扶关系,“一地一策”推动各类资源下沉一线,借助高校专业院系在特色产业发展、镇村规划设计、集体经济发展、公共服务提升等方面的智力优势、资源优势,强化县镇村发展人才、智力、技术支撑。这场由高校智力资源与地方发展需求双向奔赴的实践,正在粤北大地催生出县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清远市区一江两岸。 清远日报记者 江元威 摄

清远市区一江两岸。 清远日报记者 江元威 摄

从“有学上”迈向“上好学”

教育均衡发展是“百千万工程”的重要内涵,“双百行动”通过高校送教下乡、基地共建、师资培训等举措,助力逐步缩小清远城乡教育差距。

学生在上课。清远日报记者 钟履双 摄

学生在上课。清远日报记者 钟履双 摄

2025年,广州大学、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和英德市精心谋划了37项校地合作共建项目。其中,在教育领域,截至6月30日,已完成英德广附校门建设等3个项目,城乡规划服务等29个项目完成进度50%,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新增英德市九小教育集团,推动英德广附教育集团、英德中学教育集团校际协作,建立了“同考试、同教研、同备考”的教学共同体;实施教师跟岗轮训计划,开展线上教研50余次;引进名校名师9批次,开设“博士讲坛”,教师受训超5000人次,着力办好建强英德广附、英德中学两所县域高中。

9月1日,广大附中广德学校举行开学典礼暨二期项目动工仪式。清远日报记者 钟履双 摄

9月1日,广大附中广德学校举行开学典礼暨二期项目动工仪式。清远日报记者 钟履双 摄

在清新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发挥智库优势,对清新区中小学管理者开展领导力提升培训,指导学校在人事管理、教科研、中考备考等方面提质增效。他们还创新了“小语种”培训项目,通过线上线下结合,为清新区高中生开设日语等课程,拓宽学生升学路径。

阳山县的基础教育帮扶则更具系统性。2025年以来,华南农业大学附属小学与阳山县第一小学开展跨校教研,涉及7大学科,140名教师参与。农大体育教学团队“送教进阳山”,开展篮球、匹克球等专项培训,推动广东省“四个一万”全民健身计划落地。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组织18支队伍开展青春健康宣教,覆盖1150名师生,并开展AI赋能教育创新培训,3100余名教师参训,推动智慧教研升级。

优质医疗资源织密健康保障网

“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镇”,这是清远城乡居民对优质医疗服务的期盼,也是“双百行动”在公共服务领域的目标之一。多所高校正多措并举,提升县域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构建起“县级强、镇级活、村级稳”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与连州市人民医院结对帮扶,提出“1234工程”发展蓝图:打造肝病、康复、体检三大中心,推动医院向“三甲”迈进。短短一年间,医院开展新技术新项目21项,市级重点专科增至8个,病床使用率从80.18%提升至95.69%。今年4月,总投资近1.3亿元的肿瘤防治中心大楼正式启用,引进联影506C直线加速器,填补了“三连一阳”地区肿瘤放疗空白。连州市人民医院更入选广东省“千县工程”县域肿瘤防治中心建设单位。

广州中医药大学则帮助佛冈水头镇以“中医特色”打造县域医疗新名片。专家团队深度参与水头镇卫生院运营管理,月均门诊量增长100%,服务辐射至港澳地区。通过每周派出专家到汤塘、迳头等镇开展专科诊疗、教学查房,推动全县基层中医药服务水平整体提升。9名本土医务人员与三甲专家“结对拜师”,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林兴栋院长带队深入龙山镇开展义诊,为困难群众上门送医送药。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本地青年医师为住院患者进行日常查房。资料图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本地青年医师为住院患者进行日常查房。资料图

在连山,广州医科大学聚焦呼吸慢病防治,建立覆盖全县的专病队列。已完成慢阻肺复筛1420人,肺结节复筛77人,95%的患者实现长期跟踪管理。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实现早识别、早干预、个性化治疗。广医专家团队还举办岭南无痛蜂疗等特色技术培训班,提升基层中医诊疗能力,让优质医疗资源“沉下去”,群众健康素养“提上来”。

科技赋能助力产业协同融合发展

产业振兴是“百千万工程”的核心引擎,通过“科技双驱”,清远正将高校的“智力优势”转化为地方发展的“产业动能”,激发县域经济新活力。

连州,这座曾以农业和资源型产业为主导的县级市,如今正借力高校科研资源实现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和融合发展。中山大学化学学院阮文红教授团队与连州碳酸钙重点企业深度合作,围绕技术创新、设备升级、人才培训等开展全方位帮扶,已获批县域创新基地项目1项、科技项目2项,总投入超3700万元,带动企业增收达3360万元。同时,由中山大学“双百行动”驻连州服务队参与设计的“光伏+农”一体化整治提升项目,荣获广东省“光伏+建筑”农房设计大赛一等奖,预计投资将超千万元,为乡村能源转型与土地高效利用提供了新范本。

在清新区,农文旅融合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新路径。清新区“双百行动”服务队依托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药学专业优势,推动“南药”产业宣传与研学结合;联合广东白云学院为企业提供商业模式优化、品牌打造等智力支持;更创新推出《外国友人看万村》项目,邀请国际留学生体验环笔架山、温矿泉等精品路线,以“国际化视角”讲好中国乡村故事。

广州大学与清职院携手成立的英德市“百千万工程”县域创新基地,服务覆盖了西牛等10个乡镇、18个以上行政村,推广绿色防控、精准施肥技术,推动种植模式从传统粗放向现代集约转型。在麻竹笋产业方面,清职院团队围绕标准化建设,建成国内首条麻竹笋膳食纤维粉生产线,推动西牛麻竹笋产业从“卖原料”向“卖科技”跃升。

5月18日,英德市西牛镇小湾村麻竹笋种植基地。清远日报签约摄影师胡斯听 摄

5月18日,英德市西牛镇小湾村麻竹笋种植基地。清远日报签约摄影师胡斯听 摄

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则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加大对连南的科技支持力度,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帮助连南县提升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为连南的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注入新动力。

打造“带不走”的发展力量

“双百行动”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培育本土人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2025年,英德借助“双百行动”,聚焦人才培训,服务基层队伍建设。开展了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幼儿园专任教师培训、智慧教学培训、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等培训,覆盖教师2380人次。提升基层专项人才培训,涵盖研学机构创业者、旅行社教育基地代表、典型村党组织书记及家政技能人员等,共计培训各类技能人才209人。

在连山,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与连山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开展预制面点培训,160余人次参与,返乡青年和本地妇女占比70%,培训后能力提升70%。在清新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联合区委组织部实施“基层人才学历提升计划”,鼓励镇村干部报考MPA,成功录取者可获学费减免,以此培养懂政策、会管理、善治理的“新农干”。同时,启动“新农人”培育计划,开展农技、民宿管理、电商直播、产品设计等全方位培训,锻造乡村振兴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阳山以“校地企”协同育人机制为载体,引导大学生参与乡村产业实践,为县域发展储备复合型人才,形成“人才链”与“产业链”双向赋能的新格局。华南农业大学打造92个“永根科技站”服务平台,组织2000余名专家教授走进田间,累计输送258名研究生扎根阳山的田间地头,建设1000多个乡村振兴服务站点,以人才服务解决乡村产业发展难题。

为推动人才供需精准对接,清远正在计划建立省职教城人才信息库和清远市产业人才需求热力图,进一步提升人才与产业供需匹配度。以促进传统产业升级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拓展、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为导向,积极引导院校紧密对接清远主导产业需求动态优化专业布局。加强与院校就业指导机构协同,提升本地企业岗位供给质量,促进省职教城毕业生在清就业创业。


记者:钱敏敏  通讯员 陈嘉伟

编辑:陈晓茵

校对:黄子璐

编审:邓薇

编委:钟倩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