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3
北江如练,飞霞山为屏,在清远清城一隅,藏着一个不足0.25平方公里的百年渔村——白庙社区。这里没有车马喧嚣,唯有渔船轻摇,空气中金黄花干的咸鲜与咖啡豆的醇香奇妙交融。老渔民清晨收网上岸,隔壁咖啡馆的卷帘门适时拉起——这不是刻意营造的景观,而是一个渔村在时代浪潮中寻得的从容。
俯瞰白庙社区。罗秋明 摄
俯瞰白庙社区。罗秋明 摄
白庙的往事写在北江的波光里。这里曾是商旅往来的繁华码头,随着陆路交通兴起,渔村渐归沉寂,年轻人外出谋生,只剩老人守着空屋旧船。转机发生在2023年,广东省“百千万工程”的春风吹进这个被遗忘的角落。道路硬化、房屋修缮、服务中心落成……这些改变像细密针脚,重新缝合起村庄的发展脉络。
白庙商业业态丰富。江炜婷 摄
白庙商业业态丰富。江炜婷 摄
更深刻的变化发生在人心。在外打拼多年的林志伟率先返乡开起河鲜酒楼:“以前觉得回来没前途,现在路通了环境美了,谁不想在家门口挣钱?”他的话道出许多返乡者的心声。当年轻人发现故乡值得奔赴,回归便成为新生活的起点。
林志伟在店内工作。江炜婷 摄
林志伟在店内工作。江炜婷 摄
林志伟店内的招牌河鲜。江炜婷 摄
林志伟店内的招牌河鲜。江炜婷 摄
河鲜是白庙最本真的味道。翘嘴鱼、北江虾从渔船直达餐桌,一道清蒸鲈鱼就能尝出江水的清甜。但老味道需要新表达。华南师范大学毕业生李美玲回乡开设的融合餐厅成为打卡热点。游客坐在临江露台上,左手鱼汤粗碗,右手拉花咖啡,背景里武广高铁划破长空,传统与现代在此融合。
村内的咖啡馆已增至12家,图为一默松风咖啡店。受访者 供图
村内的咖啡馆已增至12家,图为一默松风咖啡店。受访者 供图
来自乡村的咖啡别具风味。受访者供图
来自乡村的咖啡别具风味。受访者供图
刘静和几个小学同学改造的老屋民宿,保留青砖灰瓦的肌理,融入原木极简设计。“我们不是做短平快生意,”她说,“是想让人看见乡村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据社区党支部书记李志强介绍,经过数年培育,村内餐饮店从1家发展到34家,咖啡馆从1家增至12家。这种“慢生长”模式,让渔村避开了过度商业化的陷阱。
刘静经营的民宿融入原木极简设计,出门便是北江。受访者供图
刘静经营的民宿融入原木极简设计,出门便是北江。受访者供图
发展的温度最终要由村民感知。集体经济收入从2023年的69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159万元;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8万元增至8万元。这些数字背后,是合作社整合资源的探索,是龙舟赛渔歌表演中重燃的文化自信。一位老渔民笑言:“以前捕鱼卖钱,现在连晒鱼干都成了风景。没想到这把年纪还能靠‘看’吃饭。”
岸边晾晒的鱼干呈现诱人的金黄色。江炜婷 摄
岸边晾晒的鱼干呈现诱人的金黄色。江炜婷 摄
今日白庙的美,不仅在于江景如画。清拆违建、垃圾分类让人居环境由内而外焕新;两个市级“美丽庭园”示范点的建成,标志着村民从“要我美”转向“我要美”。2024年“广东省文化旅游特色村”的称号,是对这种美的认可。一位广州游客留言:“在这里,我看到了乡村的秩序、美感和尊严。”
美丽的白庙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江炜婷 摄
美丽的白庙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江炜婷 摄
白庙的蜕变是清远全域推进“百千万工程”的缩影。从连州古驿道到英德茶旅融合,各地正探索独具特色的振兴路径。白庙证明,无需巨额投资,不必复制城市模板,只要找准定位、激活内生动力,小村庄也能迸发大能量。
渔民在北江捕鱼。李威乐 摄
渔民在北江捕鱼。李威乐 摄
夜幕垂江,渔火与咖啡馆的灯光在水面交织。江风裹挟着水汽与咖啡香,也携带着希望的气息。当更多游子选择归来,当每份努力都获得尊重,这座渔村书写的就不只是自身命运,更是这个时代关于乡土与归属的答案。
河鲜依旧上岸,咖啡仍在飘香。在这人间烟火中,新时代的乡村图景,正随北江的波涛缓缓铺展。
白庙社区。李威乐 摄
白庙社区。李威乐 摄
来源:羊城晚报 新清远
编辑:黄子璐
校对:王喜闯
编审:周东辉
编委:徐凯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