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精神画像的生成和汇聚

师道人文  2025-09-05 14:03

学校管理:精神画像的生成和汇聚

——序《学校可以这样管》

师道公益讲堂曾邀请王福强老师为《师道》杂志的广大读者做了一场名为“为师生赋能:学校文化的重塑与迭代”的专题讲座,讲座内容精彩纷呈,受到观众的热烈好评,王老师在讲授过程中展现出来的饱满的精气神更是令人印象深刻。每次在微信和王老师讨论稿件,总能在他朗朗的声线里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工作的激情,语音中亦含着教师特有的和蔼和细致。随着交流的增多,我慢慢从他的声音中勾勒出一个富有责任感且勇于拓新的教育者形象。这种判断当然也是与他的文章关联在一起的,他在文字上表现出来的专注、向上同样充满感召力。

在编辑工作中我经常和优秀的老师打交道,从这些老师身上总能够感受到人、文章、口头表达和行动实践的和谐一致,这种统一感往往是个体持续成长改变的结果和体现,是在充分的生命探索中不断实现的身心秩序的调和。像王老师这样坚持在教育园地栽花,深深关怀着师生的未来,自身也在全然的投入中得到全面发展的“样本”尤具光彩,他的成长对我们具有丰富的启发意义。特别是他不断走向更大舞台,影响更多老师的“行踪”更是打破了我们对教师职业能为可为的固化认知。如果说言行的一致源于严格的自我要求,使他的事业无论如何调整角度都保持着对心灵的切近,那么积极而稳健地扩展自己的舞台则把他的成长带到更具动态性的张力结构中。人在努力精进的历程中塑造和浮现自我的精神图像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与周围的环境更为积极地交换信息,在合作中使自己的心愿更为开放地流动起来,同样是成长的关键部分。我认为在王老师身上,这种内外交互的充分,触发了他对自身价值更为敏感的辨认,使其教育行走成为无可阻挡的光辉进程。当这份书稿在我面前打开时,我感到专业的光亮和人性的光亮在眼前更为璀璨的交汇,也惊喜于阅读之中愉悦感的悄然而生,后者应是他行文的明晰和精当对我心中关于学校管理的迷念整顿的结果。

学校管理内容之庞杂,关涉细节之繁多,常令校长们繁忙不堪,加上教育工作的特殊性,无不使他们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本书中,对学校各个任务环节的打通、以鲜明版块意识对管理内容的理顺、以文化建设实现对学校的引领等,无不体现着他教育管理思想的通透。最令我激赏的是管理全链条中保持着的对人的“高清”看见、对人的“鼎力”托举,这种对人的关切使一种具身性的意味流淌其中,令原本行政化、条理化、抽象化的学校管理变得润泽生动,而不再枯燥沉闷。成长共同体的理念生成了新的学校文化解释,在对旧场景的反思和批判中,我们看到那些试图“管住”、试图“封锁”、试图“贬抑”的管理模式的落后性显得异常明确,而学校文化肌体的自发展、自管理变得更为正当和迫切。新的认知、新的使命为学校管理带来的不仅仅是局部的调整,更是竭力冲破旧有规范标准的全面迭代。当学校的轮轴在“共同愿景”的召唤下转动起来,琐事的缠绕便渐渐松解,成为一个个能够贯彻育人精神的宝贵细节,互相消耗的人事行为也在周全的管理“调教”下变为相助的同向。“共在”的理念发展了学校的人们相依相生的契意,在克服了疏离的行政领域,新的关于个人言行的命令变成一次次深入人心的愉快“认领”。

 为了使系统性的管理文化和管理方法便于读者理解与掌握,王老师以有别于文章一般论述的方式设计了新的解读形式,改变和调整了每个章节的结构和文字的节奏。内容更清晰的体现,不仅是写法的不同,背后其实是对理念诠释更用心的斟酌;形式更统一的呈现,看起来也好像只是显得更为规整而已,其实背后考量的是能够全盘统摄的能力,而对一些内容重新的裁分和安排,甚至可以说是推倒重建的勇气的体现。纸上的佳构,必是思想磨砺的结果,更是现实经验扎实充沛的证明。谈到这本书每部分章节基本构成的特点,首先是场景化地进行问题的聚焦和描述,能够使读者快速进入管理的具体论题之中,便于做出批判性的理解。场景所表现出来的管理者行为的窘迫和实践的局限常使读者产生一种意欲改造的强烈愿望,使其在进入后面的“破局”时储蓄了相当的热情和思考。其次是条目式呈现经过精梳的思想,便于加深读者记忆。措辞的简洁,炼意的准确,视觉效果的工整清爽,皆有利于理念的传达和进一步传播。再次是重视具体化落实。所提供的内容、方法都指向方便执行、利于迁移。在进行专题的具体指导时,例子可感可学、资料详尽充实、工具趁手实用。最后是以问题引领学习者再度审视自身职责、复盘所学知识、扩展认知边界。

书中,在主题化的管理经验下,更有令人肃然的对微小内容的考究,这种琢磨的程度非热爱无以达到。王老师在管理分析中表现出极大的耐心,除了整体规划、重点推进,筑牢底盘、合理授权,清晰定位、扁平管理等主体思路之外,更有在细部扪触人性,在关系中发掘价值的自觉。如果一位校长能够坚持在情境交往中思索人自身真正的需求,就会在为学校规划蓝图时,使每一项指令都与为师生个体谋求更大发展空间的想法紧密结合起来。正如我们体验到的那样,很多管理正在使我们失去宝贵的自发性,更糟糕的管理限制我们超越自身,甚至致使我们沦为工具性的存在。唯有鼓励发育主体意识的变革,方能使学校、教师的形象打造告别刻板印象和作秀表演,而浮现充满真诚和活力的精神图像。我们必须在可信赖、可发展的真实场景中形成身份的认同,只有当我们从抵制、应付走向追随、希望,才能在诸多互动中产生新的意义。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到要不断唤醒管理的内在深度,应努力挖掘组织架构的另一种可能性,不仅要使学校的存在目的——育人,落实到工作的方方面面,还要有策略地将关于育人的思考“漫溢”到育“管理者”、育“老师”当中来,也就是说老师们也能成为学校育人文化切实的受益者。学校管理的存在应该不仅能使每位教师清晰地明白自己工作的职责,也能为其提供自我发展的方向指引。

每时每刻学校管理的精神都在“参与”着其间每一位教师的教育生活,也都在形塑它的每一位学子的“学生时代”。意识到这种经历性,并关怀这种经历性,才能够在设计学校理想范本的时候思及生命的在场,从而谢绝教条和控制。我们都害怕毫无光彩的生活,但也容易屈就于那种无光的日子。王老师在书中曾提起北京十一学校那些闪耀着自由光辉的师生高光时刻,十分令人向往。学校能成为师生心安之境、心畅之境,肯定是管理者将校园中已经消失的内心生活邀请回来,把分离了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尊重缝合回来。更纯粹的追求,使学校集中前所未有的精力去缩短整体想象和个人体验的距离。而在为师生成长标记一个个小小的路标时,也为学校管理打开一个“独一性”的新视域。即是更多有意思的学校生活“主动”进入到个人的“独一性”当中,再由这些“独一”拼就、“簇拥”出幸福学校的全图景。正如城市纪录片呈现的那样,无数人的笑脸拼成城市生动的表情。

书中谈到廊坊第五小学的院子有十几棵漂亮的柿子树,学校把育人目标定位为“小柿子,个个红”,令人过目不忘。该校文化内涵中除了珍重每个“小柿子”的美,也有由小我之饱满汇聚为果园之丰收的深意。小大之辩,仍是学校管理文化中最应寻思的一对基本关系。

只有当“育人”真正成为学校所倡张所贯彻的核心内涵,教与学更深的交融才有可能出现。学校管理内聚力形成的基础肯定要建立在能够形成广泛共识的教育意义和教育任务上,当教师以真挚的态度将那些能够提升他们专业,以及自己能够付出的东西都视为自己的学生幸福未来的重要根据,学校对老师的培养才释放出更大的能量来。《师道》杂志以助力教师专业成长、涵养教师学问气象为旨归,因此我对助益教师成长的举措不免多留一眼,王老师书中所讲到的补齐“后培训”短板、“启用”教师研究成果、发掘教师个人的培训资源、使每个教师都拥有背后支持的人等等都是非常有见地且十分实用的建言。所有的小环境都连通着大环境,对人的发展的牵挂促成学校更出彩的构形。每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故事都应该在校园飘荡着美妙的回声,而不单是被包容,或是干脆被无视,甚至完全被绞杀。

努力达成管理人员的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非常重要,但对于建设一个更美好的学校来说仍旧不够,王老师十分看重管理中“内化”的机枢,他写道:“(校园里的每一个人)一举一动都能散发出教育的‘属性’和‘魅力’。”指向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学校管理的潜在影响发生于每一天,系统之中人的互相影响亦不会停止。哲学家梅洛-庞蒂曾言:“每一分钟我们都会目睹由不同经验的相互关联产生的奇迹,然而没有人比我们更了解奇迹是如何发生的,因为我们自身就是这关系的网络。”唯有当学校管理真正取会育人之意,本乎教育之心,精神上好的浸染才有可能发生。而一旦由精神扩展开去,影响的涟漪便不会消歇,人立身于职责之内,却也可以释放想象,在系统的网络之中却可感觉手脚的伸张。

书中将学校诸多人文景观“打成一片”的“手法”使我们得以练习搭建不同管理内容的关联,并学会透过纷繁的教育现象观见背后管理思维的出发点。谋求学校各部分构成之间更为积极的合作,使各科室的内涵顺利“接壤”,不仅能采汲局部的灵感到系统当中,更能使部分努力臻于所期待的“共同体”的高度……书中精彩的思想比比皆是,留待读者们自己慢慢发现。

当我沉浸于这本书时,总有那种对聚象成境的文化气候的会意。人的集合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存在形式,既会造成个人难以逾越的屏障,也能带来个人发展的契机。学校之中,师生的聚合是为他们带来痛苦还是福祉,是剥夺还是成全,是对学校管理中人之维的深深叩问。当拟定细则,我们应该关联情境;当下达指令,我们应该顾及心理。专业的指导,肯定会有灵光的触发;关爱的施予,必定会有美好的回流。学校如其所是生长出它的模样,其中最是领导者德才兼备的气度和温爱慈悲的瞩望,让它从容走进时间的激流。

行笔思谊,是为序。


作者:李淳

编辑:曾智丽

校对:郭然天

编审:邓薇

编委:钟倩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