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区:大学生突击队解码文明实践新惊喜,青春力量激活振兴新动能

清远日报  2025-09-10 09:57

盛夏南粤,万物竞茂。在清远市清新区的乡野田间,一幅青春与乡村双向奔赴、文明与实践交融并进的振兴画卷正徐徐铺展。来自19所高校的91支“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超900名青年师生扎根乡村一线,以“镇村出题、高校揭榜”的创新模式,将科技、文化、健康的种子撒向田间地头,既以专业服务回应乡村需求,又用青春热情播撒文明新风,为清新区“百千万工程”注入鲜活动能,绘就青春与乡村双向奔赴的振兴画卷。

精准结对 从“镇村出题”到“高校揭榜”

“以往乡村想搞产业升级、文化宣传,常找不到专业力量;现在通过‘百千万校地通’平台‘揭榜’,高校突击队带着方案上门,就像打开了量身定制的‘服务礼包’!”清新区龙颈镇一位村干部感慨。

据悉,清新区创新采用“镇村出题、学校揭榜、持续推进”模式,依托“百千万校地通”数字化平台收集并发布101个镇村服务需求,涵盖岭南特色产业发展、绿美生态建设、乡村规划、文化保育等领域。高校突击队通过线上“揭榜”锁定结对对象,线下深入镇村开展定制化服务。数据显示,今年结对突击队数量同比增长38.6%,师生参与人数增长41%,实现供需两端的“无缝衔接”。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创艺设计突击队深入沙河鸟笼制作工坊,近距离观摩穿笼技艺。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创艺设计突击队深入沙河鸟笼制作工坊,近距离观摩穿笼技艺。

文创赋能老产业 非遗技艺焕新生

在清新区的乡村里,大学生突击队带来的“文明实践服务礼包”,每一个都藏着不一样的惊喜——既有产业升级的“加速器”,也有文化传承的“新载体”,更有民生服务的“暖心包”。

文创赋能,让老产业焕新生。在龙颈镇,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木古匠魂”突击队为陷入发展困境的木古营茶产业找到了“出圈”密码。队员们彻夜熬制茶汤、调试奶茶配方,原创IP“木木”茶精灵系列文创萌趣十足。通过一场热闹的市集摆摊活动,让原本藏于深巷的老茶走进大众视野。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木古匠魂”突击队为龙颈镇木古营茶产业设计的IP“木木”茶精灵。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木古匠魂”突击队为龙颈镇木古营茶产业设计的IP“木木”茶精灵。

同样在探索文化赋能路径的,还有禾云镇的结对突击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创艺设计突击队深入沙河鸟笼工坊、与手工艺人交流技艺传承故事,又走访街头巷尾的云吞店铺感受乡土风味,从中萃取“鸟笼编织”“地道美食”等文化元素,设计出“禾鸣狮”“禾小吞”“禾小竹”系列文旅 IP 形象。不仅如此,队员们还拍摄制作了文旅宣传片,用现代镜头语言展现非遗魅力,为传统技艺注入传播新动能。

红色创新,更是让思政课活起来。在龙颈镇南冲革命老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窑火薪传”突击队别出心裁,将解放战争时期村民修筑“泥城”御敌的英勇历史事迹,改编成红色沉浸式剧本杀《泥城保卫战》。当地青少年化身革命战士,在推理演绎中切身感受“同心若金,固若泥城”的斗争智慧与协作精神,让红色教育从“听故事”变为“体验历史”,激活了本土红色资源的生命力。

科技美育添新彩 健康服务暖人心

在产业与文化领域突破的基础上,突击队进一步将服务延伸至教育提升、环境美化与民生服务,全方位赋能乡村。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智教未来”突击队把AI课堂搬进太平镇初级中学,让师生们体验人工智能的高效和便利;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艺路同行”突击队在山塘镇恒平村绘制文明乡风彩绘,让斑驳老墙变身“立体画廊”;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知了筑梦”实践团则将英歌舞带入太平镇马岳小学,以“故事 + 互动 + 表演”传承非遗。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智教未来”突击队把AI课堂搬进太平镇初级中学。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智教未来”突击队把AI课堂搬进太平镇初级中学。

民生服务领域,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岭南之家”突击队为居民测血压、做中医艾灸;“天使同心”突击队走村入户,为留守儿童辅导功课、给孤寡老人做健康理疗;还通过“剪刀石头布”趣味游戏普及海姆立克急救法,让急救知识走进寻常百姓家。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岭南之家”突击队为居民测血压。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岭南之家”突击队为居民测血压。

双向成长:青春与乡村共绘振兴新图景

“文明实践+三下乡”的模式,不仅丰富了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在青年学子心中深植了乡土情怀,为清新区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注入持久的青春动能。

据统计,各突击队已累计拍摄宣传视频16条、撰写推广文章20余篇。设计推广龙颈镇木古营茶“木木”、禾云镇沙河鸟笼编织“禾小竹”等10个文旅IP形象,有效提升了区域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知了筑梦”实践团将英歌舞带入太平镇马岳小学。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知了筑梦”实践团将英歌舞带入太平镇马岳小学。

“以前觉得乡村离自己很远,现在才发现,我们的专业知识能帮村民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参与木古营茶推广的一名大学生坦言。而在村民眼中,这些年轻的“文明实践解码者”,不仅带来了新想法、新技术,更让乡村的文明底色愈发鲜亮。如今,这支青春力量正持续为清新区“百千万工程”注入磅礴动能,推动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


记者:张彩霞 通讯员 邹彩凤

图片:通讯员供图

编辑:黄永聪

校对:吴婷婷

编审:刘厚斌

编委:廖武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