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的脚步渐近,粤北连州星子镇的不少商户已进入一年中最繁忙的时节。
凌晨五点天尚微亮,月饼作坊内,灶下的柴火已劈啪作响,师傅们轮流翻炒着绵密的红豆沙;打包车间中,自动化打包机飞速运转,封装好的月饼正等待发往远方;门店前,顾客排队等候店主打包,空气中满是烘烤后的香甜——星子镇正以这份忙碌的节奏,酝酿着中秋的独特滋味,一枚枚承载着元末抗元记忆的星子豆沙饼,蹚出了一条乡村特色产业振兴路 。
老师傅正在给豆沙饼刷蛋黄浆。清远日报记者 周璐 摄
老师傅正在给豆沙饼刷蛋黄浆。清远日报记者 周璐 摄
星子月饼的根,深植于岁月肌理。据《星子誌》记载,其源于元朝民众借互送月饼传递起义信号的壮举。历经数百年传承,制作星子月饼的20余道古法工序仍被严格坚守:农家红豆经选、挑、浸、煮后反复研磨,掺入本地花生油慢炒数小时至起沙,再由师傅凭经验揉面打饼,刷上蛋黄浆烘烤成金灿模样,成就“嫩滑而醇香,清甜而不腻,入口即溶”的口感。2023年,星子月饼跻身连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让这份传承有了“官方认证”。
制作中的星子豆沙饼。清远日报记者 周璐 摄
制作中的星子豆沙饼。清远日报记者 周璐 摄
守得住传统,更要闯得出新意。星子月饼协会会长黄玉建的作坊里,刚出炉的“黑金沙月饼”正散发着独特香气——这款添加芝麻粉与黑米粉制成的黑色饼皮月饼,是今年的“断货款”。“今年在上海学习的时候和烘焙老师傅聊起月饼,突然有了改良思路。”黄玉建聊到黑金沙月饼时说,“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既要守着星子豆沙饼的传统工艺,但也得适当改良让年轻人爱上老味道。”除了黑金沙月饼,黄玉建创新的粒粒豆款、低糖豆沙款也持续走俏,目前日销上万个。
全自动月饼打包机。清远日报记者 周璐 摄
全自动月饼打包机。清远日报记者 周璐 摄
在产品与生产的双重创新下,“周氏月饼”传承人周学斌制作的陈皮豆沙月饼也格外走红。凭借甜而不腻的独特口感,陈皮豆沙口味的月饼圈粉无数,新引进的打包机更显著提升生产效率。如今,周学斌的月饼不仅口碑出圈,更远销西班牙、新加坡,让异乡也能飘起这份专属饼香。
顾客正在选购星子月饼。清远日报记者 周璐 摄
顾客正在选购星子月饼。清远日报记者 周璐 摄
单打独斗的忙碌早已过时,协同发展正让星子月饼的产业版图不断扩大。星子豆沙饼协会连续五年参加广州烘焙培训,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扩大知名度;在销售上,已联合贵州农业职业学院、广东财贸学院开拓电商线上渠道,黄玉建作为带头人更是携手广州饭店将星子豆沙月饼出口非洲。
每年由当地政府牵头举办的月饼节则为星子月饼搭建了另一个展示舞台。每届的月饼节上,展销摊位前人头攒动,网络主播与老匠人同台讲述星子豆沙月饼的故事,民俗揭幕表演、猜灯谜等活动吸引不少游客参与,线上线下联动让星子月饼的知名度持续攀升。刚参加完第四届星子月饼节的“肥姨月饼”传承人何合斌现在每天都能在手机上收到客户订单,他感触道:“正是月饼节这个平台,让不少附近县、市的民众以及珠三角游客也爱上了我们家乡的味道。”
工人们正忙着打包。清远日报记者 周璐 摄
工人们正忙着打包。清远日报记者 周璐 摄
一座小镇用忙碌与坚守,酿出了时代新味。星子镇党委书记陈义华介绍,星子豆沙饼目前年产值已突破千万元。从零散作坊的各自忙碌,到形成产业链的协同作战,这枚月饼成了带动乡亲增收的“香饽饽”。
记者:周璐 通讯员 廖梦玲
编辑:陈维新
校对:张鍪
编审:邓薇
编委:蔡鸿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