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冈县水头镇的光伏电场中,阳春砂仁青翠的茎叶在光伏板下迎风摇曳,一片“药光共生”的新景致正悄然展开。目前,由广州中医药大学主导的中药材砂仁试种项目已取得良好成效,“板上发电、板下种药”的绿色循环农业模式变为现实。
光伏板下,阳春砂仁长势良好。通讯员供图
光伏板下,阳春砂仁长势良好。通讯员供图
阳光洒落在整齐的光伏矩阵上,板间斑驳的光影中,数名农户正躬身在一片绿意间忙碌。据了解,这片示范农场由广州中医药大学提供技术支撑,致力于将传统南药种植、高科技深加工与新能源产业有机融合,探索一条循环农业的创新路径。
农户正躬身在光伏板下忙碌。通讯员供图
农户正躬身在光伏板下忙碌。通讯员供图
去年,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中药资源专业副教授马新业被派驻到水头镇进行科技帮扶,“难题是光伏板下的土地资源如何利用,所以我们依据现有条件做了一些思考。实际上,中药材也可以在比较逆境的环境里生长,所以有了光伏板下种植的想法。”
这一创新构想迅速落地。针对光伏板下荫蔽、贫瘠的立地条件,研究团队最终选定本土特色南药——阳春砂仁作为主栽品种。它不仅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性,其“茎叶提精油、药渣变饲料”的综合利用模式,也与项目构建循环农业的愿景高度契合。药王谷农业部负责人谢国荣表示,目前,药王谷种植了阳春砂仁19亩共计25000株。
“农光互补”种植模式的探索只是起点,将阳春砂仁“吃干榨净”、实现价值最大化,才是整个项目的核心所在。马新业表示,一方面,阳春砂仁的茎叶可提取精油,具有助眠、调节情绪等功效;另一方面,提取后的废渣,则变废为宝,被加工成富含活性成分的禽畜饲料添加剂,真正实现绿色循环。
这一创新实践的意义远不止于经济账。对当地村民而言,“家门口”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提升是最直接的获得感。项目不仅有效盘活了光伏板下的闲置土地,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持续的新路径。
记者:林良田 通讯员 陈思如 陈亦翀
编辑:黄子璐
校对:洪会强
编审:周东辉
编委:徐凯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