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这间医院能精准捕捉病灶?先进设备+技术揭秘!

清远日报  2025-09-29 17:16

从“引进第一台螺旋CT”到“掌握全系列肝癌筛查技术”,从“满足基础影像需求”到“匹配三大中心建设”......清远市中医院影像科是清远地区较早引进螺旋CT及磁共振成像仪的科室,作为清远市级中医重点(特色)专科,多年来,该科室始终以“精准诊断”为核心,以“患者需求”为导向,凭借先进设备与精湛技术,在方寸屏幕间捕捉病灶,为临床诊疗筑牢“第一道防线”,成为守护百姓健康的“幕后英雄”。

技师欧阳卓文在操作MRI,为受检者做头颅MRA扫描。清远日报记者 钱敏敏 摄

技师欧阳卓文在操作MRI,为受检者做头颅MRA扫描。清远日报记者 钱敏敏 

先进设备+精准技术,构建全方位诊疗体系

去年年底,一位32岁男性患者因腹部疼痛入院,影像科医生通过CT检查,判断其为“小肠穿孔后慢性脓肿形成”,手术结果与诊断完全一致;今年3月,63岁的腹痛患者入院,医生凭借影像特征确诊“降结肠炎性穿孔”,为手术精准定位;还有一位40岁女性突发右中下腹疼痛,影像科迅速诊断为“卵巢囊肿急性扭转”,为急诊手术争取了关键时间……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每当手术医生告诉我们‘诊断精准,一步到位’,就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刻。”该科室主任唐英杰说,作为“幕后科室”,影像科很少收到患者的锦旗和感谢信,但在他看来,能得到临床科室的认可,便是对他们最好的褒奖。

诊断精准是医技科室的核心问题,这背后,少不了先进设备的“加持”。依托德国西门子Altea 磁共振扫描仪、美国GE公司Signa HDi磁共振扫描仪(MRI)、荷兰飞利浦128层螺旋CT等全球先进的医疗设备,该科室开展了各部位CT检查及CT三维成像、心脏血管成像、脑血管成像、体部及四肢血管成像、静脉成像、CT全脑灌注成像技术、CT引导下穿刺活检等新项目,综合业务水平在市内处于先进地位。

技师黄汉晴在指引受检者做CT检查体位。清远日报记者 钱敏敏 摄

技师黄汉晴在指引受检者做CT检查体位。清远日报记者 钱敏敏 

其中,该科室重点开展的普美显MRI功能性成像技术,目前成为肝胆疾病诊断的新“利器”。截至目前,该技术已完成27例检查,帮助多位肝硬化患者明确诊断——部分患者常规增强检查未发现异常,经普美显MRI增强后,不仅精准检出病灶,还发现了更多潜在病变,为治疗方案选择和疗效评估提供了关键依据。“这项技术的开展,标志着该院在肝癌影像学筛查上,具备了全部影像检查技术。”唐英杰介绍道。

“一帧不能漏”!影像科医师单日阅片约十万张

在急重症诊断领域,该科室更是“分秒必争”。为匹配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建设要求,该科室完善了急诊增强、急诊MRI流程,对绿色通道患者实现“应检尽检”:卒中患者从入院到完成头颅CT检查,时间控制在25分钟内,优于国家“60分钟内完成静脉溶栓准备”的要求;胸痛患者导管室激活时间小于30分钟,疑似病例可第一时间开通胸痛三联检查;严重创伤患者抵达急诊后,30分钟内即可完成全身快速CT检查。“我们始终比标准快一步,就是为了给患者争取更多救治时间。”唐英杰说道。

高效的背后,少不了“幕后英雄”——影像科医生。他们的工作,远比外界想象中繁琐。每天清晨,科室的阅片室里便亮起屏幕——这里没有手术台的紧张,却有着“一帧不能漏”的严谨。

技师组长黄智杰在做CT增强扫描。清远日报记者 钱敏敏 摄

技师组长黄智杰在做CT增强扫描。清远日报记者 钱敏敏 

“一个乳腺核磁检查,层厚1-3毫米,每人次就是上千张图片;肺部CT按1.5毫米层厚扫描,同样要处理数百张影像。哪怕是一个几毫米的肺结节,也可能藏在众多影像里,必须反复对比、仔细甄别。”唐英杰算了一个数:科室一位医生每天要接诊80-90位患者,按平均每人1000张影像计算,单日需阅片约十万张。更关键的是,AI辅助仅能提供基础提示,无法替代医生的专业判断,这些影像必须经过人工逐张审核。

根据病情复杂程度,阅片时间也各不相同:常规体检影像需10-20分钟,简单的头颅梗死、出血病例7-8分钟可出报告,而疑难病症往往需要1小时以上。“虽然累,但每当看到自己的诊断为手术提供了准确依据,就觉得值了。”唐英杰笑着说。

影像科主任唐英杰(左)在指导疑难病例。清远日报记者 钱敏敏 摄

影像科主任唐英杰(左)在指导疑难病例。清远日报记者 钱敏敏 摄

以制度促提升,打造“医教研”一体化团队

“影像诊断的精准度,不是靠‘感觉’,而是靠完善流程制度和知识积累。”这是科室多年来的发展理念。为此,科室建立了三大核心制度,持续提升业务水平。

早读片制度是每日“必修课”。每天早晨,医生们会集中讨论前一天发现的少见病例、典型征象,从“一张影像”延伸到“一类疾病”,让全员共同学习。疑难病例讨论制度则每月开展一次,针对复杂病例,全科医生共同分析影像特征、梳理诊断思路,甚至邀请临床科室参与,形成“影像-临床”联动。重点病例随访制度更是科室的“法宝”——安排专人追踪疑难病例的病理结果,每月在质控会上汇报,将“影像诊断”与“病理金标准”对比,不断修正诊断思路。2024年,科室质控重点病例随访240例,每个人完成重点病例及教学病例都在1000例以上,影像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持续提升。

在人才培养方面,科室为年轻医生搭建了“全链条”成长平台:日常工作中,主任通过审核报告实时指导;晨读片、疑难病例讨论时,鼓励年轻医生主动发言;带教过程中,组织集体备课、定期开展讲座,甚至让年轻医生自选课题上台讲解。“我刚入职时,很多技术掌握不到位,是主任带着我逐张阅片、分析病例,现在已经能独立处理常规急诊及多数重症病例了。”医师邓英蕾回忆道。

 科研与教学同样是科室发展的“双翼”。近三年,科室结题市级科研项目1项,现有在研市级课题2项,2025年还在筹备新课题申报;教学秘书范洁银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教学秘书”,科室承担多所医药院校实习教学和基层医生进修任务,多媒体教学模式受到学员一致好评。“我们不仅要做好临床诊断,还要把技术和经验传下去,为行业培养更多人才。”唐英杰说。

技术再升级,向“功能性成像”领域迈进

科室还积极参与政府民心工程——先导计划,参与肺结节免费筛查工程。通过1.5毫米层厚的低剂量肺部CT薄层扫描,科室发现了多位8毫米-10毫米间无症状早期肺癌患者。“这类病灶在普通平片上根本显影不了,能通过筛查帮患者早发现、早治疗,是我们的社会责任。”唐英杰表示。

“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颅脑、肝脏及前列腺MRS(磁共振波谱成像)、颅脑DTI(弥散张量成像)的设备调试,现在正在向临床收集需求病例,很快就能正式开展。”唐英杰介绍,MRS技术可通过分析组织代谢物浓度,辅助鉴别肿瘤良恶性;DTI技术则能清晰显示脑内神经纤维束,为脑肿瘤、脑血管疾病的手术方案制定提供更精准的神经解剖信息。“这些技术的开展,将让我们的诊断从‘看形态’向‘看功能’升级,进一步提升对复杂疾病的鉴别能力。”

“我们一直站在临床的身后,但只要能做临床医生最可靠的‘眼睛’,能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这份‘幕后工作’就有无限价值!”唐英杰说道。


记者:钱敏敏 通讯员 成谕福

编辑:康乐

校对:黄子璐

编审:邓薇

编委:钟倩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