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清远市民政系统开展的红十字救护员培训活动,将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传授给520名“一老一小”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及志愿者,这一举措看似是常规的职业培训,实则蕴含着城市公共安全建设的深层智慧。当社会福利院的工作人员熟练掌握了心肺复苏、创伤救护等技能,他们不仅成为“一老一小”特殊群体的守护者,更悄然变身为城市应急救护网络中的重要节点,为平安清远建设注入了实实在在的“安全系数”。
在养老机构和儿童福利机构中,时间往往以秒计算。老年人突发心梗、儿童意外窒息等紧急情况时有发生,等待专业医疗救援的每一秒都意味着生命风险的增加。清远市红十字会与市民政局联合开展的系列培训,正是瞄准了这一关键痛点。当机构工作人员获得有效期3年的《红十字救护员证》,意味着在这些场所中,随时有具备专业救护能力的人员在场,能够第一时间实施科学救助,为后续专业医疗干预赢得宝贵的“黄金时间”。这种“身边有救护”的布局,极大提升了特殊群体生活环境的本质安全水平。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这些受训人员的能力不会也不应仅限于工作场所。急救技能是一种“随身携带”的能力,当这些从业人员走出工作单位,他们便成为流动在城市各个角落的“急救哨兵”。地铁站里的心脏骤停、马路上的交通事故、社区中的突发疾病,任何需要急救的场合都可能因为他们的存在而改变结果。清远的这一培训项目,实际上是在城市肌理中植入了数百个潜在的“生命守护点”,这些点相互连接,便构成了一张隐形的城市安全网。这种“一人受训,多方受益”的扩散效应,正是公共安全建设的智慧所在。
当越来越多的市民掌握急救技能,整个城市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将呈几何级数提升。从这个角度看,清远的这一举措不仅关乎当下的安全保障,更是在培育一种面向未来的城市安全文化。急救技能的普及程度,反映着一个城市对生命的态度和温度。清远通过系统化培训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应急救护能力,这种“以人为本”的治理思维值得称道。期待更多城市能够借鉴这一做法,让更多普通人成为生命的“第一响应人”,共同编织起守护生命的城市网络,让每一个突发危急时刻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这才是平安城市最坚实的底色。
文字:孔友明
编辑:黄子璐
校对:康乐
编审:邓薇
编委:徐凯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