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乡村,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枢纽。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阳山县锚定“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核心目标,以“绣花功夫”雕琢城市细节,以民生温度激活发展动能,在规划引领、人居改善、公共服务、交通升级、文化赋能等领域精准发力,推动千年古邑实现品质“蝶变”,一幅山清水秀、宜居宜业、文旅兴盛的新型城镇化画卷在阳山大地徐徐铺展。
阳山县城。清远日报签约摄影师 唐志光 摄
阳山县城。清远日报签约摄影师 唐志光 摄
人居提质
从“住有所居”到“宜居宜美”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阳山将老旧小区改造作为践行“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抓手,通过党建引领、问计于民、全程跟踪的工作模式,用精细服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为摸清改造需求,社区党员、网格长组成的摸底工作队走遍县城所有老旧小区,不仅详细登记房屋建成年代、结构类型等数据,更用“民情笔记本”记下每家每户的“心头事”——哪家下水道排水不畅、哪栋外墙存在脱落风险,都一一标注在册。
为让改造方案贴合民心,阳山运用“网格长+党员”工作法,通过入户走访、座谈会、调查问卷等方式,累计收集居民意见建议1000多条,据此优化改造方案100余次。针对停车难、路面破损等突出问题,改造工程优先实施管网更新、停车位增设、道路修复,同步推进“三线”整治、照明系统完善、外墙除险加固。
截至目前,阳山已完成69个老旧小区、327栋房屋、46万平方米建筑的改造,累计投入9500万元,惠及4300户、2.2万居民,县城的“民生底色”愈发鲜亮。
阳山积极推进并完成老旧小区改造。 阳城镇供图
阳山积极推进并完成老旧小区改造。 阳城镇供图
在改善居住条件的同时,阳山全力打造“处处见绿、步步有景”的生态环境。
为筑牢县城生态屏障,阳山以绿美阳山生态建设总体规划为指引,将森林建设与国土空间规划、乡村振兴战略相衔接,精准划定县城周边森林斑块建设区域。通过科学增绿、优化林分,累计完成县城林分优化提升8891.64亩、森林抚育提升5626.89亩,种植乡土阔叶、珍贵及特色经济树种43.83万株,营建100亩以上混交林36片,县城周边山林从单一林相转变为多树种、多层次的“生态宝库”。
针对城市“边角料”空间,阳山通过见缝插绿、留白增绿、拆违还绿等方式,建成12个口袋公园,种植樱花、紫薇等有色树种1.09万株,让居民实现“推窗见绿、出门见景”。省级绿美广东生态示范点——广东贤令山公园更是集生态、文化于一体,通过打造“贤令芳踪文化教育径”,将韩愈文化、红色文化与山水景观深度融合,成为市民休闲研学的好去处。
阳山市民群众在县城江滨公园休闲游玩。清远日报签约摄影师 唐志光 摄
阳山市民群众在县城江滨公园休闲游玩。清远日报签约摄影师 唐志光 摄
服务升级
教育医疗织密民生保障网
“孩子顺利进了县第三幼儿园,再也不用愁公办学位了!”“在镇卫生院就能找县医院专家看病,省时又省心!”教育与医疗的优质供给,是新型城镇化最温暖的注脚。阳山以公共服务升级为突破口,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
在教育领域,阳山构建“新增+扩容”学位保障体系,持续加大基建投入。总投资1.45亿元的花阳学校建成投用,设48个班、容纳2160名学生,首年便缓解县城入学压力;县二中新校区投资超7000万元,提供1800个学位,较旧校区净增300个初中学位;旧校区与县第二小学资源整合后再增1000个义务教育学位,形成“一校迁建、两校扩容”叠加效应。
乡镇教育也迎来“蝶变”,13个乡镇实现中心小学、中心幼儿园、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全覆盖,黄坌镇、青莲镇中心幼儿园扩建后各新增120个学位,全县公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91.21%。
阳山县花阳学校孩子们享受课间时光。
阳山县花阳学校孩子们享受课间时光。
为破解偏远学生上学难题,阳山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江英中学、水口学校改造宿舍与饭堂新增床位;投入近60辆标准化校车,开通42条校园专线覆盖所有乡镇中心小学,6000多名小学生享受“家门口到校门口”安全接送服务。
师资队伍建设上,阳山实施“强师工程”,每年培训教师7500人次以上,2024年接收156名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近两年高中引进40名紧缺学科及研究生学历教师。10个省市级“三名”工作室每年开展送教下乡42场,培育5节省级优质课,带动全县教师教研能力整体提升。
教育质量持续突破,让山区学子多元成才路径不断拓宽。2025年,阳山高考再创新高,600分以上10人,体艺特长生89人上本科线。
在医疗服务领域,阳山以县域医共体建设为抓手,整合17家医疗单位组建医疗总院,实现统一管理。硬件建设上,县疾控中心综合大楼、县人民医院外科大楼等重点设施全部投用,11家乡镇卫生院新建医技综合大楼,黎埠镇卫生院新增康复区和DR影像设备,服务承载力提升40%以上。针对急危重症救治,阳山以医共体为纽带,全程指导13家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建设胸痛救治单元。截至2025年6月,黄坌、七拱、黎埠三家卫生院的胸痛救治单元已成功通过验收,累计救治急性胸痛患者28例。
通过互联网医院,阳山县人医可以为患者提供“线上问诊+药品配送+健康管理”等多项便捷服务。
通过互联网医院,阳山县人医可以为患者提供“线上问诊+药品配送+健康管理”等多项便捷服务。
服务创新让群众就医更便捷,阳山在七拱、黎埠卫生院建设“联合病房”并推广“联合门诊”,总院专家与基层医护共同诊疗,累计服务患者290人次;打造7家乡镇卫生院特色专科,诊疗23036人次,实现“小病不出镇”。智慧医疗全覆盖,13家乡镇卫生院接入远程心电监护系统,开展远程会诊,完成多例远程心电诊断、远程CT诊断、MR诊断、远程DR诊断等;“AI医生村村通”辅助诊疗两万多例,分级诊疗机制让2610名患者从基层上转、4701名患者从县城下转,切实减轻群众负担。
规划为纲
绘就“古今交融”发展蓝图
“登上贤令山顶俯瞰,老县城的青瓦灰墙透着古朴韵味,新城区的高楼阔路彰显现代气息,山水之间,历史与现实完美交融。”这是如今阳山县城给人的直观印象。
这份和谐之美,源于科学规划的精准指引。
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中国绿色名县,阳山深知,新型城镇化建设绝非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要实现生态、文化与发展的有机统一。
为破解老县城发展瓶颈,阳山特邀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专家团队驻场调研,深挖韩愈文化、红色文化等历史底蕴与山水生态特色,从生态、文化、体育、旅游、宜居等多维度展开系统设计。通过科学划分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统筹推进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编制及城市设计提升,形成了兼具战略高度与实操性的发展方案。
与此同时,阳山高标准完成《阳山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编制,紧跟国家、省、市政策导向优化规划内容,为重大项目落地提供坚实保障。目前,16个涉及县城建设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重点项目同步推进,年度计划投资达10.03亿元。
随着城东新区建设加速、主干道升级改造完成,县城空间布局更趋合理,经济容量持续扩大,对镇村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千年古邑、生态阳山”的发展蓝图正逐步变为现实。
阳山县城东新区移民新村,冬日下的异木棉花盛开。(资料图) 清远日报签约摄影师 冯国志 摄
阳山县城东新区移民新村,冬日下的异木棉花盛开。(资料图) 清远日报签约摄影师 冯国志 摄
交通先行
织就城乡融合“大动脉”
“以前省道524线节假日堵得水泄不通,现在拓宽加铺了沥青,通勤时间缩短了不少!”黎埠镇村民杨先生的感慨,道出了阳山交通升级带来的变化。交通是城乡发展的“动脉”,阳山聚焦道路升级、路网优化、环境美化,织密城乡交通网。
在干线公路升级上,阳山实施预防性养护工程,将省道524线黎埠高速出口至圩镇段从四级公路升级为三级公路,彻底解决拥堵难题;对国道107线杨梅坑至县城段开展路面修复与安防强化,筑牢安全防线;将省道250线秤架瑶族乡至岭背段40.025公里水泥路面升级为沥青路面,打造“旅游路”,串联广东峡天下、广东第一峰等景区,带火乡村旅游与农产品运输。
目前,阳山县辖区内国道总长250.282公里、省道167.585公里,省道250线韩愈大桥至五爱段扩建等项目稳步推进,未来还将推动韶贺高速、永清广高铁等重大项目规划建设,打造连接珠三角的交通枢纽。
车行阳山,目之所及皆是景。清远日报签约摄影师 唐志光 摄
车行阳山,目之所及皆是景。清远日报签约摄影师 唐志光 摄
农村公路建设同样发力。阳山以“四好农村路”建设为抓手,建成通建制村单车道改双车道工程155.874公里、路网联结工程114.687公里,完成危桥改造6座、村道安防工程113.5公里。获评广东省“十大最美农村路”的县道383线,沥青路面整洁通畅,沿途风光如画,带动大崀镇“果然居·松林小筑”、秤架瑶族乡“田园居”等民宿成为网红打卡点,“交通+乡村游”新业态蓬勃兴起。为确保公路管护到位,阳山构建“县道县管、乡村道乡镇管”责任体系,持续推进提档升级。
路域环境美化让道路成为“流动名片”。阳山制定公路绿化实施方案,坚持“依山、依水、依势”绿化原则,完成660.8公里公路绿化,栽种树木约15.3万株。省道250线岭背镇路段沿线农房经过风貌提升,与香樟、紫荆等绿植相映成趣,村民黄姨说:“路变美了,晚上有路灯,住着比以前舒服多了!”
下一步,阳山将重点打造国道323线岭背至黄坌段、省道250线广连高速岭背出口至县城段、县道383线阳城至大崀路段、乡道899线国道107至学发公祠路段等国、省、县、乡道绿化示范点,推动公路与自然景观深度融合。
今天的阳山,境内道路四通八达串联城乡。图为广连高速青莲桂岩段。清远日报签约摄影师 唐志光 摄
今天的阳山,境内道路四通八达串联城乡。图为广连高速青莲桂岩段。清远日报签约摄影师 唐志光 摄
文化铸魂
激活千年古邑“软实力”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阳山深入挖掘韩愈文化底蕴,激活非遗资源活力,做实文化惠民服务,以文化公共服务升级为抓手,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注入“软实力”。
韩愈文化是阳山最鲜明的文化标识。阳山持续构建“点线面”结合的文化景观体系:修缮韩愈文化遗迹,建成韩愈纪念馆、韩愈文化公园、韩愈中学等核心场所;打造韩愈东、南、西、北路及韩愈大桥、贤令湖等景观,县城内景韩场所达数十处。韩愈纪念馆以唐代建筑风格打造,三大主题展厅借助声光电技术营造沉浸式体验,年接待观众超12万人次。阳山还创新传播形式,举办“韩愈令地·绿美阳山”系列活动,通过学术研讨、诗文大赛、书画摄影展等,让韩愈文化从典籍走向大众,形成特色文旅品牌。
阳山县韩愈纪念馆。梁军 摄
阳山县韩愈纪念馆。梁军 摄
非遗资源的活化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阳山县已构建四级非遗名录体系,拥有省级非遗项目1项(凤舞)、市级14项(含阳山贤令、春牛舞、阳城木雕等)、县级63项,培育省、市、县级非遗传承人共45人。为守护文化遗产,阳山出台专项方案,成立保护领导小组,新增县级非遗项目50个;建成600多平方米的非遗陈展馆,设置主展厅、仿古集市等展区,年接待观众超万人次;开展“非遗进校园”“传承课堂”等活动,培训4000多人次,并通过“今日阳山”App、“阳山文旅”微信公众号及“畅游阳山”小程序等线上平台展示非遗资源,相关内容阅读量达700万次。
文化惠民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阳山县图书馆“韩愈书房”亲子故事会已举办500多期,成为暖心文化品牌。2023年开展文化惠民演出300多场、群众性活动400多场,惠及20多万人;2024年活动覆盖30多万人;2025年以来已开展群众性活动130场、送戏下乡100多场。设施建设上,全县建成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各1个及文化艺术中心1个,167个村(社区)实现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公共文化场所总面积达80700平方米,每万人拥有面积2198平方米,构建起“县有中心、村有站点”的服务网络。
阳山市民群众观看文艺演出。
阳山市民群众观看文艺演出。
从规划蓝图到实景画卷,从基础设施到公共服务,从生态环境到文化底蕴,阳山以“绣花功夫”雕琢新型城镇化细节,让千年古邑既留住了乡愁记忆,又焕发了崭新活力。展望未来,阳山将继续以“百千万工程”为引领,持续深化城乡融合发展,让这座山清水秀的县城成为更具魅力的宜居宜业宜游幸福家园。
记者:黄慧祯 通讯员 毛卫玲
编辑:蔡硕
校对:张鍪
编审:邓薇
编委:蔡鸿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