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征程漫漫,十年大道如砥。
2025年是清远高新区晋级国家高新区的十周年。
这十年,是清远高新区高速发展的十年、砥砺前行的十年、意义非凡的十年。这十年里,清远高新区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转变。
这十年,清远高新区紧紧围绕“创新驱动示范区、新质生产力引领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三区”定位,始终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纵深推进科技研发创新,着力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步履不停全方位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逐步形成以新材料、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及生物医药为主导的“3+1”现代化产业体系,相继创成国家火炬清远高性能结构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单位、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园区、国家高性能金属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高性能结构材料创新型产业集群等一批“国字号”品牌。
崭新高楼次第排开、绿化道路纵横交错……走进如今的清远高新区,市政交通绿化成果随处可见,传统工业园区“以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时发展”所呈现的疲态已经不再,在各大园区里,道路洁净、水清岸绿、碧空如洗已成常态。
高新区百嘉科技创新园。(朱梓恒 摄)
高新区百嘉科技创新园。(朱梓恒 摄)
清远高新区晋级国家高新区这十年来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在每个高新人心中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例如:园区环境的变化、经济数据的变化、营商环境的变化等等。
“我觉得,这十年来最大的变化是我们观念上的转变。”采访中,清远高新区一位领导的这席话引发了许多人的共鸣。
从最初的“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的招商引资模式,到现在对入园企业提出“环保安全,经济效益”以及对“能耗、工业增加值和拉动地方就业”的要求;从最初的“筑巢引凤”“引凤筑巢”到现在打造“数字化、智能化、专业化、绿色化”的现代化园区;从最初的解决基本的劳动力就业到现在的“人才洼地”凸显,各种创新平台的建设;从最初的“广撒网、多敛鱼”到现在对“3+1”产业体系的精耕细作;从此前的“引进企业、落地为安”到现在的“帮办代办、跟踪服务”等,莫不体现观念上的变化。
事实上,观念上的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
从1991年起,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建立“广东省清远扶贫经济开发试验区”,到获得国家级高新区的“金字招牌”,清远高新区用了25年来“修炼”。
2015年9月29日,广东省《关于请求批准清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请示》获国务院批复:同意清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定名为清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行现行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政策。
清远高新区作为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后发地区跨越发展的典型代表,肩负着探索“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战略使命。
高新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和高层次人才港。(朱梓恒 摄)
高新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和高层次人才港。(朱梓恒 摄)
30多年筚路蓝缕,清远高新区几经波折。
1995年,清远扶贫经济开发试验区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清远市“异地造血”扶贫模式得到了国家和省的充分肯定。
从1996年起,清远扶贫经济开发试验区经历了长达7年的跌宕起伏。
2004年开始,清远市连续7年经济增速在省内排在第一名,清远高新区的发展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清远高新区当时推行的“引凤筑巢”这一招商引资做法吸引了《人民日报》的报道,一度成为了许多地方学习的对象。
清远高新区逐步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向。
“未曾清贫难成人,不经打击老天真。自古英雄出炼狱,从来富贵入凡尘”。正是经历了许多磨难,“与时俱进”逐步刻在了高新人的骨子里,也体现在了高新区发展的方方面面。
实践的结果推动着清远高新人的观念转变,观念上的转变推动着清远高新人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因势利导、因地制宜,能够将“一切为了企业,为了企业的一切”的理念贯穿各项工作。
来源:清远国家高新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