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行阳山县秤架、岭背、青莲三乡镇,一水一古道,察地理溯古,访人文寻脉,知往鉴今。考三地沿革,明属常岁(赏岁)之乡,清归典史(捕属)所辖;唐宋时,青莲设“清泷镇”,系千年古镇,而秤架、岭背,民国三年(1914年)始置区,等同今乡镇建制,可见地方制度嬗变之迹。
青莲水,一称岭背河,古名淘江,系连江最大支流,属北江水系。其源出石坑崆,在粤之阳山、乳源与湘之宜章三邑交界处,初与黄龙桥水合流,名秤架河;复与黄坌水相汇,始得青莲水之名。流经秤架、岭背、黄坌诸乡镇,终至青莲镇而注入连江。
镇名岭背,黄坌、秤架二水,北发而南流,纵贯全境,至岭背圩合流为青莲水。境内流长18公里,沿岸冲积成盆地小平原,阡陌相望。国道323线与省道260线纵横其间,通衢交织如络。外埠人望名生义,多误为岭外荒僻之地,其实不然。
岭背镇的青莲水码头。
岭背镇的青莲水码头。
溯其旧志,岭背圩旧称岭背塘埠。地处秤架群山、龙罢坳、东本寨环抱之间,形若盆塘;埠中有泉涌溢,水草丰茂,故得“塘”名。因其扼守大东山、天井山隘口,踞二水交汇之冲,渐成圩埠,始称“岭背塘埠”,后渐变为岭背塘街、岭背街。
岭背得青莲水舟楫之便,向为水陆要冲。上游秤架、黄坌所产竹木、柴炭、桐油诸货,皆先集于岭背,顺流而下,经青莲镇出连江,复舟行清远、广州。至1960年代,黄坌一带小煤窑渐起,时见河边码头上煤堆如山,皆以机械传送带装运入船,转输珠三角诸地。越1970年代,广州汽车运输公司特遣车队,常驻解放牌卡车数十辆于岭背,辘辘不绝运煤至码头,再由水路转运广州。
岭背之地,物产丰饶,素有“沙田柚乡”之誉,更兼板栗重镇。今蒲芦洲沙田柚植逾万亩,板栗产业园一万八千亩,并称双珍。
秤架古道南起青莲深塘村,经镇中马落桥、蒲芦洲诸地,北贯湖南宜章。古村山塘,存广府式民居,青砖黛瓦,砖木相构,属清代遗风,列为广东省古村落。白马庵踞镇中马落桥村秤架河畔巨岩之下,现存明清石刻9通。庵名为“白马坂因福庵”简称,明万历十年(1582年)始建,其侧观音阁,肇建年代失考。碑刻镌工见湖南桂阳州刘兴府、蓝山县李武修及江西刘文信之名,可见明清之际粤、湘、赣三地经济文化交融。此处摩崖石刻,曾列清远市第三次文物普查十大发现。
今“天南峡谷·康养吾乡”精品线路,贯岭背、秤架两境,全长35公里,串联7村委67寨,惠泽民众六千,荣列“广东美丽乡村精品线路”。燕子岩为金丝燕候鸟栖居地,每至春深,数万燕子巢居岩洞,翩跹蔽日,蔚为大观。当地民谚吟:“来时未饮清明酒,去时唔过九月九。”因燕窝为滋补上品,常有勇毅采燕人缚竹为梯、冒险攀援,绝壁犹见旧梯悬缀。燕粪氮气丰盈,实为良肥。乡人忆人民公社时,邻近生产队皆遣人入岩扫粪积肥,竟成一代旧事。
岭外水乡荣膺“广东省森林城镇”,并获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之号,实至名归。岭背之兴,非独天赐其丰,亦赖人谋其远。文明村镇膺双誉,康养田园洽太和。观其今日之盛,亦可知明日之昌!
撰文:潘伟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