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广东第一峰,山脚下的“田园居”民宿里,工作人员已经开始忙碌起来。今年国庆期间,阳山县秤架瑶族乡以“田园居”为代表的一批高品质民宿客房已全部预订满,价格比平时上浮30%左右,市场呈现“一房难求”的火爆场面。
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这座藏在南岭群山中的瑶乡,正悄然发生美丽蜕变。昔日闲置的老宅焕发新生,蜿蜒碧道串联起散落民宿,吸引越来越多游客前来体验“慢生活”。截至目前,全乡已发展民宿80家,涌现出多个精品民宿群落,带动旅游收入突破1.1亿元,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田园居”民宿。通讯员供图
“田园居”民宿。通讯员供图
要素保障让民宿“立得住”
民宿产业要良性发展,离不开坚实的要素支撑。秤架瑶族乡深谙此道,从政策、基建到亮点项目,系统性地“筑好巢”,以期“引来凤”。
政策上,该乡出台《秤架瑶族乡民宿管理办法》,明确民宿设立标准、审批程序、运营规范、监管机制等关键环节,鼓励村集体和村民利用闲置宅基地和农房发展民宿产业,在土地流转、项目审批等环节设立“绿色通道”,有效破解用地瓶颈。2023年以来,全乡盘活闲置宅基地120亩,建成12家特色民宿,让“沉睡”的资源焕发新生。
结合“百千万工程”典型镇村培育建设,秤架瑶族乡累计投入超9600万元,推进风貌提升与人居环境整治,乡容乡貌焕然一新。如今,沿着新修的7.7公里碧道漫步,鱼滩陂等生态水景观如诗如画;民族特色一条街上,瑶族风情扑面而来。
更让游客感到便利的是,圩镇新增了200多个停车位,新能源汽车充电站、充电桩与旅游公厕也同步落地。“以前来这里担心充电难,现在设施完善了,带着家人来住民宿、赏风景,特别舒心。”来自广州的游客李先生说。
此外,善美康桥“网红打卡点”、南岭国家公园清远片区(阳山)入口社区、英明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文旅项目的打造,与周边民宿集群形成有效联动,实现了“以景带宿、以宿促游”的良性循环。
秤架瑶族乡文旅亮点——善美康桥。通讯员供图
秤架瑶族乡文旅亮点——善美康桥。通讯员供图
多维宣传让民宿“红起来”
“酒香也需勤吆喝”,秤架瑶族乡通过节庆活动、品牌整合与新媒体扩传播,推动民宿产业“出圈”又“出彩”。
该乡连续举办“瑶乡杯”篮球赛、瑶族民俗风情旅游文化活动、广东省(阳山)登山活动等特色赛事与体验活动,吸引了大批省内外游客“跟着赛事去旅行”;依托“广东第一峰”“南岭国家公园候选区”等金字招牌,用活“天南峡谷·康养吾乡”“阳山生态休闲康养之旅”两条精品线路,将分散的民宿与景点串联起来,形成一站式体验闭环。节庆期间,全乡80家民宿基本满房,成为民宿经济增长的“黄金引擎”。
2024年秤架瑶族乡第四届瑶族民俗风情旅游文化活动。通讯员供图
2024年秤架瑶族乡第四届瑶族民俗风情旅游文化活动。通讯员供图
线下活动热火朝天,线上宣传同样精彩纷呈。“秤架发布”微信公众号的“发现秤架”专栏、“醉美瑶乡”抖音号的动态展示、“乡村新闻官”的接地气推荐,以及民宿从业者的自发宣传,共同构建了立体化的传播矩阵。截至目前,各类平台已发布文旅信息及视频300余条,总阅读量超15万,“秤架瑶乡”的品牌知名度显著提升。
自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全乡累计接待游客12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1.1亿元。
品牌塑造让民宿“走得远”
民宿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数量”向“质量”“效益”转型。近年来,秤架瑶族乡坚持以品质立身、文化铸魂、集群发展,推动民宿从“住得下”向“住得好、有回味”升级。
依据《清远市促进乡村酒店(民宿)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该乡引导民宿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定期开展技能培训与优秀民宿评选,树立行业标杆,提升整体服务水平。2023年以来,已举办5期旅游服务培训,有效增强全乡接待能力。
为避免民宿陷入“千店一面”的困境,该乡鼓励民宿融入瑶族文化元素,外墙绘制八角花纹、龙身形纹等瑶族特色图案,室内陈列瑶绣、长鼓等非遗工艺品,更推出瑶族服饰体验、长鼓舞教学、瑶药浴、瑶家美食制作等互动项目,让游客在住宿期间深度感受瑶族文化魅力。
游客在民宿的组织下走进田间地头体验采茶等项目。通讯员供图
游客在民宿的组织下走进田间地头体验采茶等项目。通讯员供图
在品牌塑造中,该乡还推动民宿与当地茶农、种植基地合作,推出“采茶—制茶—品茶”“采灵芝—品药膳”等体验项目,游客在民宿的组织下走进田间地头,既丰富了旅行体验,也带动了农产品销售。2023年以来,带动西洋菜、灵芝、茶叶等农产品销售超800万元,着力实现“一家民宿带动一片产业”的多方共赢格局。
“住在‘好客瑶家’,不仅能欣赏山间美景,还能跟着老板学做瑶山高山茶,穿上瑶族服饰拍照,这种体验太特别了。”一位外国游客的赞叹,道出了秤架民宿的独特魅力。
夜幕降临,篝火燃起,长鼓舞动。秤架瑶族乡的民宿,不仅是旅途中的歇脚点,更是传播瑶族文化、激活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
记者:黄慧祯 通讯员 毛诗敏
编辑:黄永聪
校对:曾智丽
编审:李诚
编委:杨琴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