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华彩锦韵”团队深入连南瑶族自治县,开展以瑶族文化为主题的实践活动,通过探访非遗传承人,体验长鼓舞与长鼓制作技艺,深入感受瑶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团队重点走访了省级非遗项目“瑶族长鼓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唐大打大不公。这位80岁高龄的瑶族匠人自1964年研习长鼓制作,1980年创办工坊并招收家族子弟传授手艺,至今已培养学员28人。在长期实践中,他融合家族与师徒传承之长,创新制作出龙凤大长鼓、成人表演长鼓、学生传习长鼓等系列作品。
访谈中,唐大打大不公现场演示了从选木、凿刻到彩绘、蒙皮等6道工序的制作流程。为推广长鼓文化,他还创新制作超大手鼓、迷你儿童鼓等衍生品,吸引更多人了解这门技艺。“有人因喜欢小鼓来听长鼓故事,有人买木雕给孩子讲瑶家传统,这样手艺就能走得更远。”他语气笃定,目光扫过工坊里的物件,流露出用匠心守护文化的朴素心愿。“希望更多年轻人来学,让手艺活出些生气。”临别时,他摩挲着工具轻声期盼。
在机械化冲击下,唐大打大不公仍坚持手工凿刻,每一道纹路都是对文化根脉的深情告白。他的坚守让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的紧迫性与匠人精神的赤诚。
实践期间,“华彩锦韵”团队联合该校国际教育学院留学生深入油岭民俗瑶寨、广东瑶族博物馆等地开展瑶族文化体验活动。在油岭民俗瑶寨,来自尼日利亚等国的留学生与瑶族“莎腰妹”展开深度互动,通过“一对一”教学掌握长鼓舞基础动作。从生疏模仿到渐入佳境,留学生们全神贯注地跟随鼓点舞动。团队成员全程记录教学过程,为留学生提供课后指导,让长鼓舞成为跨越语言的文化纽带。
在非遗传承人弟子的指导下,中外青年还近距离观摩了长鼓制作过程,学习用棉绳固定羔羊皮鼓面的传统技法。此外,广东瑶族博物馆的研学活动,更为留学生们打开了了解瑶族文化的全景窗口。“这次体验让我更理解中国文化的深厚,也看到不同文化的精彩。”尼日利亚留学生潘珩睿感慨道。
此次“三下乡”活动以瑶族非遗为纽带,成功搭建起跨文化对话的桥梁。青年学子们通过亲身参与,打破了文化隔阂,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注入了青春活力,也为非遗文化的国际传播开辟了新路径。
来源: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华彩锦韵”团队
编辑:刘惠明、甘俊昇(实习)
责编:丘志高
编审:黄文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